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zmhk 2024-05-07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1.小学三年级语文《冰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2.小学三年级语文《绝句》教案、教学反思及说课稿3.小学三年级语文《会变色的报春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4.小学三年级语文《池上》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5.小学三年级语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1.小学三年级语文《冰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2.小学三年级语文《绝句》教案、教学反思及说课稿

3.小学三年级语文《会变色的报春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4.小学三年级语文《池上》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5.小学三年级语文《蒲公英》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冰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冰灯》原文

 在我们乡下,孩子们过年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的习俗,那是过年的乐趣和享受。

        这一年的腊月二十五,我去东山坡的大军家,大军拿出他的过年灯笼给我看。灯笼真漂亮,灯罩是菱形的,用玻璃拼成,上面还画了些细碎的小花。灯笼是大军的父亲从遥远的县城买回来的。

        回家我就找父亲要灯笼。我说,不要纸糊的,要透亮的。我知道,父亲没有钱买高级的玻璃灯笼,我希望他能够给我做一个。

        父亲答应了。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被一阵沙沙、沙沙的声音吵醒了,睁开眼睛,看见父亲在一边忙着什么。等适应了屋子里很暗的光线后,我才看清楚,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

        我问:“爹,你在干啥?”

        父亲把头扭过来,说:“没有找到合适的废玻璃,我昨天冻了一块冰,正给你做冰灯呢。天还早,你再睡一会儿吧。”说完,父亲回过头去,继续用力磨了起来。

        我再也睡不着了。当我看见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一边说,一边掀开了自己盖的被子。

        父亲看见了,赶快来到我的身边,把我撩起的棉被一把按下,连声说道:“我不冷,不冷。小心冻着,要过年了。”

        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我的鼻子发酸,心里直后悔,真不该找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冰灯》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并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从而理解父母的心情。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学会通过阅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动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录音机播放抒情音乐)

        师: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得到父母的关爱。我们就来说一说父母爱我们的事儿吧。(小组中讲述,倾听,感受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冰灯》一课讲的是什么事儿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词语。第一组词语逐一出示:走街串巷、称赞、融化、习俗、棉被(学生抢读,认得快的可以连读两遍)第二组分组出示:适应合适;废玻璃浪费;腊月蜡烛;后悔教诲;提着问题(在认读词语中发现并辨别同音字、形近字,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2、接读课文,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请4名学生接读,随机正音)

        听完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会从课文内容、人物情感等方面来说明自己的收获,教师激励为主,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明白,以便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随机板书:爹为我做冰灯。发现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便于以学定教。)

        (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领悟品味

        师:除了我们刚才知道的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允许学生畅所欲言。猜想学生的问题:父亲为什么做冰灯?父亲为什么起那么早?“我”看到父亲做冰灯,为什么后悔?)

        不管学生有没有提到课文后面设计的问题,教师都要激励引导:同学们记着我们的问题,用心读课文后就会明白。(课文后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出示问题: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指导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第5-10自然段。自学,画出相关的词句,并记上自己的想法。(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逐步学会边读边想,并能够把自己的想法简要地记下来。)

        教师巡回察看,指导学困生品味重点词句,学习简单记录。

        (四)交流、指导,解决问题

        你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说明自己的想法,展示思维过程,学习读书方法。)

        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语句,体会父子情深:

        (1)等适应了屋子里很暗的光线后,我才看清楚,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为了给我做灯笼,父亲起的很早)

        (2)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

        (3)父亲回过头去,继续用力磨了起来。(父亲很不容易,太辛苦。)

        (如果学生从其他方面来谈,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联系全文,只要敢于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说明白,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与赞赏。)

        (五)朗读训练,积淀语感

        1、小组分工合作,朗读第5-10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

        2、师生合作朗读:师生分别扮父与子。

        师生共同评价: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并指导读出感情:

        (1)“我”问的是否急切。

        (2)当我发现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的语气(联系生活实际,着急时语速是急速还是缓慢;怎样说话才是“喊”呢?)。

        (3)“连声说”在语速上是否紧凑。

        3、生生合作:同桌分别扮父与子。(在合作中,互相评价,互相学习。)

        (六)想像情境,升华感情

        “这一年春节,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想像小伙伴见了“我”会怎么说呢?(“哎呀,你的灯笼真不一般,还透亮来!”“这么漂亮的灯笼,比买的还迷人呢!”“这么冷的天,谁给你做的?他怎么做出来的呀?一定不容易。”“你爹真好!我也让爹给我做一盏。”)

        “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这一句中的“它”指的是什么?(联系全文畅所欲言,进一步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它”表面上指冰灯,实际上指父亲对我的关爱。)对呀,那是父亲对我的爱呀!我们怎么会忘记?

        (七)综合实践设计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冰灯》教学反思

 很喜欢《冰灯》这篇课文,因为文中所蕴含的深厚的父子感情把我深深感动了。为了让孩子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种父子深情,我设计了一系列很细的问题来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后来“我”后悔了?做冰灯容易吗?做冰灯如此艰辛,父亲为什么还要做冰灯?“我”看到父亲这样辛苦地做冰灯,“我”是怎么做的?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我”的冰灯是最特别的?提着这盏最特别的冰灯,“我“会是什么心情呢?

        整堂课上下来,孩子们虽然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的深深父爱,对重点词语的意思也理解了。但是,感觉都是我在牵着孩子们走,而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让他们自主读文、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课后,在教研组讨论时,李 老师说她在班上用的是另外一种教学方式来上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孩子们也动起来了。李 老师是这样上的:先检查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带领孩子们把课文读熟,然后问孩子:文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勾画出相关句子,并思考,为什么让你感动?整堂课上写来,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父子情,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孩子们都乐于自己去读书,然后勾画、谈感受,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不致于把文本讲解得支离破碎。细细想来,是我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的理解水平。真的应该像李 老师那样,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谈体会。就好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如果大人因为害怕孩子摔跤而始终把孩子抱在怀里,那么孩子始终学不会走路。

        现在学生已经进入中段了,如果不果断放手,孩子的阅读能力只会在原地踏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更多是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读书,然后谈体会,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而我所充当的角色就是一个引导者、启发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孩子思维受阻时,适时启发他们;当孩子的思维偏离正确的航向时,我需要及时矫正,引领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小学三年级语文《绝句》教案、教学反思及说课稿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用冰取火》原文

 从前,有一个探险队到达了南极洲。那正是南极洲的夏季,说是夏季,其实也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南极的夏天没有黑夜白昼之分,柔和的太阳一直徘徊在天空,把它那几乎使人感觉不到的温暖默默地赐给探险队员们。

        南极的天气变化无常,探险队员们顽强地抵抗着无情的大自然带来的寒冷和风暴,进行科学探测。当他们到达一个孤岛上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要动手生火烧水做饭,打火器却找不到了,能找的地方都找了,也不见打火器的踪影。

        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

        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

        “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一个年轻的队员,望着惨白无力的太阳和茫茫的冰原,久久地思索着。

        他取了一块冰,用小刀轻轻地刮,用温暖的双手不断摩挲,慢慢地,做成了一个光洁透明的半球形的“冰透镜”。

        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用冰取火》教案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一、教学目的:

        1、读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

        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事例。

        4、会认识本课15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以及会写八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民、难点:

        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会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凸透镜与南极的资料。

        四、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南极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南极的气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学们,在这么寒冷的地方,我们的科考队员最需要的是什么?那么,如果在没有火的前提下,会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用冰取火的故事。板书课题。

        学生一起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这些问题,课文中给我们做了介绍,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读时用所有可能的办法认识生字。读通句子。

        2、抽读。

        3、看看,通过刚才的读文,你都了解了什么?这里,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4、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分小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南极的寒冷以及在那里火的作用之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火那么会出现的结果。使同学们在学习、谈论的过程激发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三、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多种形成的朗读,在朗读、讨论、感悟中理解文中所讲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用冰取火》

        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课文呢?

        学生读文。

        二、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当大家绝望的时候,年轻的队员是怎么做的?

        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试着用别的词语替换”。

        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在读这一句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交流,总结: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文中的句号与感叹号。

        自读,抽读,赛读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品质。

        2、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段?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的节日”的作用。思考:探险队员为什么这么做?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用冰取火》教学反思

 《用冰取火》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看,对本课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从课题入手,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的精神。文中所讲的故事,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因此,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至关重要,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火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看南极的资料,说说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这时我趁机介绍了有关南极的气候特点(南极常年刮大风,风速每秒可达百米左右,比每秒33米的12级大风还高出近3倍,烈风能轻而易举地把200多千克的大油桶抛起来,可抛到几千米以外。掀翻停机场上的飞机更是举手之劳。)听了这些具体的事例,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南极环境的恶劣,教师接着引导: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最需要什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与火有关的故事:用冰取火,此时,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盎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进行质疑,提出的问题很有意义:

        (1)“冰”怎么能取火?

        (2)怎样用冰取火?

        (3)冰遇到火就化了怎么能取火?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收到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充分阅读,以读代讲,加深理解和体验。

        《课标》提倡“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向上的学习气氛。比如: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火的作用之大,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和最后一自然段,先从整体入手,自由朗读,找一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读后说说自己的理解,再采取评读、表演读等方式,体会、感悟。最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最后一段,采取有感情读、范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节日”这句话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体会探险队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在语文教学中,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能让老师减少不必要的讲解;读更能引发学生独立的去思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更有做人的指导、情感的体悟,各方面应灵活交融、不着斧凿,才能达到知、情、德、行的完美统一。

小学三年级语文《会变色的报春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 导语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绝句》教案、教学反思及说课稿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绝句》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注释]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2、[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的旋律》,导入新课:

        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学生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

        2、导:今天,我们新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

        (二)进入第一章《快快乐乐地学》,学习古诗:

        1、读古诗。

        (1)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

        (2)谁知道杜甫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按古诗学习的要求,小组同学讨论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地方质疑释疑。(教师可巡回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窗含西岭千秋雪”。)以学生自学为主,独立学习古诗,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

        4、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咱们选一到二句来解释一下,如何?

        5、同学评析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师帮助归纳:“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6、朗读、背诵诗歌。

        导:杜甫的作品中还有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绝句——

        7、学生自由朗诵绝句(迟日),思考诗句的含义。

        8、学生质疑问难,讨论解疑。

        9、学习小组共同解释诗句的意思。

        10、读、背、积累古诗。(第二首古诗的学习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

        (三)进入第二章《轻轻松松地听》,欣赏诗歌:

        导:同学们只花了分钟时间就学会了两首古诗,真是省时高效呀。老师猜想,现在咱们大脑里的小管家一定有些累了,就来轻松一下吧!

        学生欣赏或跟唱三首杜甫的名作:《春望》、《登高》、《蜀相》。(激发学生学唱的愿望。)

        (四)进入第三章《开开心心地唱》,学生唱诗:

        1、反复听《前出塞》的古诗演唱,背诵或跟唱均可。

        2、自由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

        3、铿锵有力地跟唱一遍。

        (五)认识诗人,了解诗作:

        导:今天,我们在这儿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古诗,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个人——杜甫。

        1、学生自由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杜甫的知识。

        2、自由交流自己积累的杜甫的诗作。

        3、看电脑老师的介绍,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哪些知识。(了解诗人的生平知识,认识“现实主义”诗人的典范)

        4、出示诗歌《兵车行》,教师范背并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主义。

        5、出示小红旗,鼓励学生课外积累。

        六、设计意图:

        古诗具有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等特点,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小学三年级语文《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四个体会对仗之美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我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导入,我说:“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严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拨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由于事先未拟题目,写成后也不打算你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诗的美,景的美。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

        二、想象画面,引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四、找对子,体会对仗之美

        3.小学三年级语文《绝句》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非常感谢会议组给我这么一个与大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希望我的发言能得到各位专家、各位同行的指正和帮助。

        由我执教的《绝句》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二年,在成都草堂,面对生机勃勃的景象,无限欢欣,描绘了明媚秀丽、充满生机的景致。我班的学生经过几年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能够运用金山词霸查阅字词,能够运用金山画王绘画,会网络浏览和讨论。对于网络教学,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自学能力,喜欢网络交流、合作学习。《中华古诗文》教学的开展,学生对古诗学习有浓厚兴趣。下面我就这篇课文的教学从以下四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生学习。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共同构成语文素养的生命体,所以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应该从知识、能力、情感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

        1、利用金山词霸,学习生字,了解其意思。

        2、通过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体会诗的意境美。

        3、借助网络,通过自学、协作、交流,理解诗的意思。

        4、用自己语言口头描述诗意,并画出来。

        能力:

        1、通过网络,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2、通过朗读、电脑绘画等多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和检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情感:能感受作品中明媚秀丽的景致,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当时的感情。

        在教学目标中,所有的知识都是靠学生自己获得,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情感。

        二、依照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

        1、激情引领,导入新课

        《中华古诗文》的学习生动活泼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学们能自觉地争先恐后地背诵一些流传广泛的古诗,在课前我总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把会背的古诗背出来,一个学生背,两个学生背,从而引起全班学生的共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下课十分钟学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上课铃响后注意力很难集中到课堂上来,利用课前背诵古诗这一环节,让学生兴奋点得到迅速转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和欲 望。

        2、熟读成诵,感悟诗境

        培养语感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一环,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和个人的语言修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对于诗文的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悟体验基础之上的,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读法:,让每个学生神情十足地读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入情入境的吟诵中去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律动美。

        3、抛锚质疑,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把注意力转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来。围绕诗的“美”展开讨论研究,比如我提问:“都说这首诗很美,你认为美在哪儿?请同学们借助电脑,弄懂诗的大意”。学生通过金山词霸查阅字词,借助网络提供的情境形成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然后在网上交流讨论,进一步深化理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通过网络和来回走动对学生进行指导、交流。

        4、理解全诗,画图反馈

        自学古诗后,以学生讲述自己的理解为主,教师只是起到银线串珠、搭桥接榫的作用。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动手画,画完后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画,说的过程是进一步理解巩固诗意的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了解语言风格和欣赏语言品位能力。

        5、概括总结,提升思维

        我们学一篇课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道课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文章的语言文字以及表达形式。理解是基础,运用是目的。通过学生概括诗的美这一环节,来提升思维,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语文课成为进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

        三、依托网络环境,创造本课教学特点

        1、“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得到充分体现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只有树立这种观念,才可以使课堂上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因素。教师才有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前的资源准备和教学设计上,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我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性学习,在探索的基础上,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然后进行相互讨论、分析与交流,在交流中反馈,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形成共识。

        3、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在这节课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就能充分体现学生实践能力,他们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写写、背背等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不仅轻松的学到了知识,而且训练了思维、感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我充分认识到:语文实践活动既是训练语文能力的途径,也是丰富学生内在情感的重要渠道。

        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全面融合。它为学习活动建立了一个平台,使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媒体信息、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生能力发展等各个要素之中,带动教学观念、学习方法、师生角色的转变。

        1、实现师生互动和多向反馈

        网络教室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也通过各种监控互动手段,实现教师和学生点对点或点对面等多维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快捷准确地掌握学情,调整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互相了解学习状况,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探讨、自我感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自学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3、建立信息技术帮助解决问题的理念

        这节课中学生利用利用金山词霸,学习生字;借助网络,通过自学、协作、交流理解诗意;通过画画,感悟诗意、诗境。学生很自然的运用信息技术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收集、掌握、运用信息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上述是我对《绝句》这首古诗教学的肤浅认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小学三年级语文《池上》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会变色的报春花》原文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小达尔文家的花园里,别的花草刚开始舒枝展叶,而一簇簇**的和白色的报春花,却已向着太阳怒放了。

        小达尔文的父亲十分喜爱花草。他精心整理着柔软的花枝,拔掉刚刚冒尖的杂草。小达尔文跟在身边,问这问那。

        “爸爸,报春花就只有黄的和白的两种吗?”

        “对。”爸爸的回答很简单,也很肯定。

        “要是红的、黄的、蓝的、白的、黑的都有该多好哇!”

        “孩子,那是不可能的。花是什么颜色,那是大自然赐给的,我们不能想让花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

        “能,我看准能!”小达尔文像是满有把握,他跑到花棚里拿来一把喷 水壶,“爸爸,办法就在这里,要它开红花,就浇红水;要它开蓝花,就浇蓝水……”

        爸爸被这幼稚的举动闹得哭笑不得,故意说:“要让花红的、黄的、蓝的颜色都有呢?”

        “那很简单,就把几种颜色一齐浇上去。”小达尔文说着,想找来各种墨水实验一下,但被爸爸制止了:“花怎么能改变颜色呢?小孩子敢想敢说不是坏事,但也不能为所欲为,更不能乱来。”

        小达尔文不再作声了,心里可不服。他想:我一定要想办法让花改变颜色,变出一朵红色的报春花让爸爸瞧瞧。

        一天,爸爸正在河边钓鱼,小达尔文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恭恭敬敬地向爸爸献上了一束报春花,一束红色的报春花。

        爸爸开始不相信,仔细瞧了瞧,果真是红色的报春花!

        他惊异地问小达尔文是怎么得到的。

        “这很简单,昨天下午我折了一束白色的报春花,插在红墨水瓶里,今天它就变得红艳艳的了。”小达尔文带着自信的口吻说,“爸爸,这可不是大自然赐给的,是我让它改变颜色的。花每时每刻都在用自己的根喝水,把水传到身体的各部分去。让它喝了红水,传到白色的花朵上去,花自然也就透出红色来了。”

        听了小达尔文的话,爸爸激动地举着手中的报春花,说:“我的花园里又多了一种新的报春花,我们英国又多了一种红色的报春花!”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会变色的报春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认读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从小达尔文敢于大胆想象,并且敢于实践的做法中受到启迪,学习敢想、敢干、敢于探索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

        读课文了解达尔文是一个敢想敢说敢作的孩子学习他敢想、敢干、敢于探索的精神。

        三、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达尔文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报春花的绽放,我们看到的是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达尔文带给人们的惊奇:达尔文是英国一位的生物学家,他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物种起源》,在全世界广泛流传,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他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和他从小就是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孩子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一篇写达尔文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会变色的报春花》。

        (设计意图:既让孩子们了解达尔文,又调动起孩子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出示幻灯片(我能行):

        (1)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多读几遍。

        (2)用最拿手的好办法认识新字朋友

        (3)把自己认字的好方法告诉小伙伴,对的,夸夸他,错的,帮帮他

        2、自学反馈:

        (1)出示词语:整理、赐、颜色、自信、钓鱼、恭恭敬敬、红艳艳。

        (2)查字典理解:一簇簇、怒放

        (3)照样子,再说几个词。例:红艳艳

        (4)比一比,组成词语:

        止()钓()埋()折()

        正()钩()理()拆()

        3、检查预习效果: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写了小达尔文一件什么事?(小达尔文把白色的报春花变成了红色,这原本是不可能的事,小达尔文却做到了。)

        (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铺垫。)

        (三)课后练习:

        1、组词:

        簇()怒()按()喷()

        族()努()安()愤()

        浇()料()钓()睁()

        烧()科()钩()争()

        2、照样子,写词语:气喘吁吁恭恭敬敬红艳艳

        3、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例:父亲喜爱花草。达尔文的父亲十分喜爱花草。

        (1)达尔文献上报春花。

        (2)春花怒放了。

        (3)云霞飘荡

        4、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加强对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练习。)

        第二课时

        (一)交流,引入新课。

        1、介绍你所知道的达尔文。

        2、同学们介绍得真不错,达尔文是英国的生物学家,他小时侯就敢想、敢说、敢做。在他家的花园里,种着一种花,名叫报春花,一到春天,一簇簇白色的、**的花开放得可美啦!可达尔文偏偏要让这花增加一种颜色,红色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6课,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并为进一步认识达尔文做铺垫。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为后面进一步理解课文做知识铺垫。)

        3、过渡:不单是在达尔文家的花园里,就是在整个英国,报春花也是找不到红色的,达尔文的想法会不会成真呢?请带着问题读课文。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培养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达尔文的想法成真了吗?真是个敢想、敢说、敢做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什么地方可看出达尔文从小就是个敢想、敢说、敢做的好孩子,并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有关句子。

        3、随机指导朗读。

        4、对于达尔文的所说、所为,他的爸爸是什么反映?用“~~~~”划出有关句子。爸爸的话是什么意思?

        5、交流有关句子,随机指导朗读。

        6、多种形式练习朗读。提示:注意不同人物,前后不同语气的变化。

        (1)同桌练习对话朗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名表演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从学生情感角度出发,引领学生真正让心灵走进文本,投入情感、与学习内容产生亲和。学生从整体感受出发,抓住感受点品词析句,读中感悟、反复品味,从而享受语言的熏染、习得语言、发展语感。)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将本课中喜欢的好词佳句积累到小本本上。

        2、阅读有关达尔文的其它故事。

        你又有哪些奇思妙想呢?回家也试一试、做一做。准备参加“我的奇思妙想”交流、展示会。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会变色的报春花》教学反思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有些句子难理解。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努力做到抓住文章重点内容,把课上简单。

        课堂上,我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感悟人物品质。其次,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读好小达尔文和爸爸的对话,以便更好地体会小达尔文的品质。

        (一)预习反馈,整体进入。

        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收集了一些关于报春花的图文资料。我请学生用一句话来介绍报春花,学生借此不仅反馈了自己课外的知识,还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把文本中预习到的内容反馈出来。

        (二)深入学习,读文析句。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这节课的读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第1次读(全文)——读准句子中的字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第2次读——默读,边读边按要求划有关句子。学生交流读,检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3次读——边读边思考:小达尔文为什么要对爸爸说这“不是大自然赐给的”?并围绕重点句子进行朗诵指导,把句子读好。第4次读——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这番对话中,父子俩不同的语气。学生对这么循序渐进的的4、5遍读,并不感觉枯燥、乏味。这时,文本中的内容自然在学生的记忆中生成了。

        教学中,我注意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时间独立思考和学习。比如,在出示阅读要求后,必定留有一个间歇,让学生看清要求,以便更顺利地进入自主学习。在学习本课第11-14节时,请学生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达尔文改变报春花颜色的过程。这里渗透的是语言转述能力。学生通过熟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他的做法,再向大家介绍这个过程。学生将有一个从不会到有点会,再到大部分会的学习过程。因此,这里的教学是从扶到放,利用课文语言,抓住关键句子,在实践中掌握转述的方法。先是自己读文,找到达尔文说的话,是为了而后的转述做准备。

        (三)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而不是对语文知识的反复讲解,也不是用练习反复操练来进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做做实验,查阅有关资料,并相互交流所得,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生活态度。

小学三年级语文《蒲公英》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 导语《池上》本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池上》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池上》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2.小学三年级语文《池上》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21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情发展出发,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2、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古诗教学要着眼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朗读练习,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体会用意。因此,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 法,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法、讨论法等。

        2、学法:在课堂上,学生多读古诗,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去理解古诗、学法去品味语言、畅谈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小学三年级语文《池上》教学反思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分角色演一演,这项工作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真切的体悟。

        #三年级# 导语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蒲公英》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蒲公英》教案

 一、领悟教材把握重点

        《蒲公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中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以植物蒲公英为题的语言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成熟的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所持的态度、所作出的选择不相同,结果他们的命运也截然不同,从而告诫人们作任何事都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应该听从前辈的正确教导,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根据课文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3、通过学习、理解课文,知道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磁带、投影片

        二、精选教法激趣乐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借助录音故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情绪,把学生领入乐学氛围。

        2、本着新课程标准中“起点低,要求严,训练实”的要求,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使学生的主体状态得到激活。

        3、根据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规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将朗读复述课文等吸收积累语言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将吸收和积累范文语言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将知识、活动和审美融为一体

        三、讲究学法贵在探究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者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本课我准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为学生营造能够让他们都愿意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能力,提高素质。

        四、巧设程序步入意境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两课时教学全文。

        第一课时:揭示课题,初读,整体感知全文,细读精思,突破教学重点。随课文进行分散识字。

        第二课时:品读感悟,突破教学难点。

        这里我主要说一下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借助媒体步入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听本文录音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出示图,导入课文。

        [此环节设计说明: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利用电教媒体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用它导入新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和拓展了学生阅读的“心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望和学习兴趣。]

        二、增加密度开阔视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让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标出小节号,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习第一小节(出示图)

        (1)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谁能看图向我们介绍这种植物?

        (2)引导读第一自然段。

        (3)相机出示词语:绒球降落伞,学习生字。

        [此环节设计说明:设计自读、展示、交流这几个过程,教师就充分地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带着问题积极探究,用心地品位、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自我感悟、讨论中自主学习。学生自我探索知识,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灵气与悟性,营造了一种师生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学生探究知识、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了激活。]

        3、学习第二小节

        可爱的降落伞们究竟会飘落到哪里去呢?我们继续读课文。

        (1)在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读懂了什么?

        (2)然后指导朗读。突出:别也不要只有……才……等词。

        4、学习第三小节

        (1)听了太阳公公的嘱咐,小降落伞齐声答到:……(引读第一句)

        (2)绝大部分的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话,到泥土中去生长了。可是,有两颗小种子却不这样想。请大家继续读课文。采用分角色比赛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2、3自然段设计说明:第2、3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是全文的重要,教学设计遵循“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老师“导”而不“牵”,没有过多的提问和讲述,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抓着蕴涵丰富形象的重点词语,适当点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知识的容量和密度,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感知、感受、感悟”三个层次逐层推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探究知识。始终引导学生抓着课文的重点词句,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读、仔细品、认真想中获得新知。]

        5、学习第四小节

        过渡:种子的选择不同,它们的结果怎么样呢?

        (1)自由读,画出表示不同结果的词。

        (2)根据回答补充板书。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此环节设计说明:从读通阶段的整体到读懂阶段的部分回到整体,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融合贯通,进一步“入境悟情”,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增强阅读效果。]

        三、激活想象丰富说话内容

        1、你愿意把介绍给别人听吗?

        2、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读后的收获告诉家长。

        [此环节设计说明: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必须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表象再现,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受。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学生自然地丰富了说话的内容。这种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常适宜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复述了课文。]

        四、指导写字。

        1、蒲公英的种子给我们带来一些词语。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读,适当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2、出示生字,自读,指名自选生字,从结构、笔顺、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

        2.小学三年级语文《蒲公英》说课稿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蒲公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取了三个有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分别告诉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怎样理智看待别人,怎样拿出实际行动。《蒲公英》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从而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取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起着示范作用,我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方法性目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和运用词语;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

        2、情感性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做人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也看到蒲公英种子的探索精神,但不提倡无谓的牺牲。

        3、能力性目标:

        以初读、精读、赏读、活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多读多想、读懂课文,读书感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教学难点:深刻体会寓言的含义。

        教学突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蒲公英传播种子、发芽生长等方面的资料进行阅读了解,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情趣盎然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创设情景谈话激趣,拔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3、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当太阳公公、当“小降落伞们”、当那两颗小种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4、读书指导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语)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对学生的读进行四个层面的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主动参与,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蒲公英》一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想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2、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学习《蒲公英》过程中,我着力于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在小组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说说学懂了什么?

        4、多元评价法

        在课堂学习评价中,我尝试让自评与他评、师评与生评相结合,让评价主体多元;让总结性与商讨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方式多元;让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让评价项目多元。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四、多元阅读,说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

        1、激趣导入上课伊始,让学生观看动画,并通过教师的激情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2、初读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就多读几遍,不能随意放过。通过初读,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在读给大家听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通过自己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3、精读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各学习小组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在小组里面进行交流探究、梳理疑难,在精读过程中,让学生采取读、画、圈、议等方法,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4、汇报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通过朗读比较、角色扮演、重点圈议等手段,让学生明白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原因,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人生道理。

        5、赏读体味

        在此环节教学中,要以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仔细揣摩、回味。我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地读,如临其境地读。

        6、想象说话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我设计了“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和湖泊里的小种子?”“你自己想对这两颗小种子说点什么呢?”两个问题,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此,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此时的阅读,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成了心灵的对话。

        五、自我反思,说体会

        3.小学三年级语文《蒲公英》教学反思

 在教学《蒲公英》一课时,太阳公公的话是全文的关键,话中的词语体现出强烈的美丑对比:“金光闪闪”“银花朵朵”与“黑黝黝”。所以,在教学时我运用两段话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性,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两个句子的不同。又利用填空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明白了这些词语在文章中的不同用意,在朗读时,一个学生有意识的注意了朗读的节奏,绘声绘色的模仿太阳公公嘱咐蒲公英的话,赢得了全班的掌声。听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对比分析,在听后也能够说出优点。说明学生初步理解了太阳公公话里的的意思。当然,对课文更深一层的含义没有在此时深入挖掘,在这里只是为三、四自然段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我觉得运用对比的方法能够比较有效的解决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

       好了,今天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