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小学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_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免费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_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免费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
2.通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3.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4.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有哪些
5.数学提公因式教学设计案例参考
6.有哪些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
/soft/list.asp?classid=157
/soft/show.asp?id=1219
《二元一次方程的图象解法》苏科版数学八上教案[八年数学教案]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5.5二元一次方程的图象解法一.教学目标:1.知道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2.会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3.通过用两个函数图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探索活动,感受函数与方程的辩证统一,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在数学内部的应用是推动数学自身发展的动力之一,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5-13 11:26:24 北师大版《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八年数学教案]
1、1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1节P2~P6。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4-21 17:02:4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八年数学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课题3、1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1、说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证明以及这个定理的两个推论3、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几何几何证明题的思路。4、引导学生探索引辅助线的规律5、使学生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进行有关的论证计算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证明教学难点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几何命题的证明教学方...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4-21 17:01:19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设计[八年数学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设计课题3.1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能力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及推论的证明方法,并能运用性质解题德育目标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身心素质目标培养主动探索知识的健康心理,适应素质教育。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推论的发现和推理过程性质定理及推论的运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正确运...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4-21 17:00:03 等腰三角形判定 教案[八年数学教案]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12 11:40:01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3[八年数学教案]
§2.3运用公式法(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应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2、通过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理解公式的意义,找准公式中的a与b。(二)能力训练点:1、经历整式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逆向得出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思考问题的习惯。2、通过对公式特点的辨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对公式的灵活运用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12 11:35:36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证明(一)[八年数学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证明(一)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理解和掌握证明的必要性2、通过事例的复习,进一步领会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以及命题的条件和结论。3、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体会推理的严谨性,树立步步有据的推理意识,提高论证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初步掌握综合证明的步骤和方法。2、难点:运用综合法证...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12 11:33:17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教案[八年数学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复习教案课时:一课时课型:复习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回顾本章的内容,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建立有关知识和框架图。2、用所学的知识先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举例,进一步发展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12 11:26:03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教案4.6[八年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4.6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设计说明:本课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探索三角相似的三个条件,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如果刚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就转入运用方面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兴趣的培养,不如让探索进行到底,探索另外两个条件。第二课时证明两三角形相似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三个证明方法进行选择。...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12 09:39:19 八年级数学教案 一次函数[八年数学教案]
课题11.2.2一次函数教案教案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安排在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之后,主要内容包括一次函数的概念、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及图象之间的关系,它既是正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延展也是全面了解一次函数的起点,是后继学习的必要铺垫,是进一步体验“数形结合”这一思想的方法的很好的课型,所以本节课设计了两个重要的学生学习活动1通过小组交流探究一次函...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12 09:08:45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教案 平方根[八年数学教案]
2.3平方根(1)●教材依据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设计思路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刻画,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概括,最后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概念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05 14:35:06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4.2黄金分割》教学设计[八年数学教案]
4.2黄金分割说课:黄金分割,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一课时。本节课的设计力图贯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构建”的教育理念和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教育思想。以下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设计思想、教法与学法,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说课内容。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地位及前后联系:相似图形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03 11:59:32 八年级数学下教案(北师) 你能肯定吗教案[八年数学教案]
6.1你能肯定吗?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观察、验证、归纳等过程,使学生对由观察、猜想等方法得到的结论产生怀疑,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认识证明的必要性。2、能力目标:让学生理解证明的必要性,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参与合作的学习习惯以及自我反思的行为。二、教学重点:认识证明的必要性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03 11:53:56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你能肯定吗[八年数学教案]
你能肯定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通过观察、猜测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2.让学生初步了解,要判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有根有据的推理.(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探索,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中推理的重要性.2.初步了解要判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有根有据的推理.教学重点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01 13:11:37 华东版数学八年级下教案 反比例[八年数学教案]
华东版数学八年级下17.4反比例教案长春市第九十中学东校姜影革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逻辑体系,基本上与一次函数部分相同。教学中要注意和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的类比,引导学生辨明相应的差别:函数的意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图象形状等。特别在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探索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在探索的途径方法上是和一次函数相仿的,也要防止正数范围内反比例概念的负迁移;而...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01 13:09:51 华师大新课标八年级数学教案 第19章[八年数学教案]
新课标华师大八年级第19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复习巩固相似三角形知识。2.回顾有关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二、能力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动手和归纳问题的能力。2、在观察、操作、培养等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运用相似及已学过的知识探索解三角形的方法,体验教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用数学说理的习惯,唤起学生学习后续...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01 11:31:09 八年级数学教案 平面直角坐标系[八年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平面直角坐标系,免费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2:经历画坐标系、描点、连线、看图以及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合作交流意识。二:教学重点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
通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第一篇 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案例案例1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设计
案例2 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设计
案例3 统计调查的教学设计
案例4 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教学设计
案例5 菱形的教学设计
案例6 众数、中位数的教学设计
案例7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案例8 弧长和扇形面积的教学设计
案例9 随机事件的教学设计
案例10 函数性质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案例11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教学设计
案例12 古典概型的特征和概率的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案例13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1)周期性的教学设计
案例14 正弦定理的教学设计
案例15 逻辑联结词的教学设计
案例16 归纳推理的教学设计
案例17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
案例18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案例19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的教学设计
案例20 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设计
第二篇 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设计案例
案例21 水的调查的教学设计
案例22 测量学校樟树的高度的教学设计
案例2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的教学设计
案例24 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案例25 探究课案例的教学设计
案例26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
案例27 凸四边形全等条件的探究的教学设计
案例28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的教学设计
第三篇 数学说课案例
案例29 代数式的值
案例30 四边形内角和
案例31 概率的意义
案例32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案例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案例34 几何概型f第一课时)
第四篇 教学录像(见光盘)
第一届东芝杯模拟授课比赛冠军录像
第二届东芝杯模拟授课比赛冠军录像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数学四所有实用性科学的基础,并且在社会上的适用面非常广,因此数学在各项考试中分数占比都非常高。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通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通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工具
PPT卡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
2新知探究
2.1圆环面积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50px,外圆半径是150px。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知识应用
做一做第2题: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
二、知识点
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步骤:
师: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左图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1m;右图圆的面积=正方形对角线的一半=1m
师:分别要求的是什么?
生:一个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一个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师:应该怎么计算呢?
归纳总结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当r=1时,与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四、知识应用
70页做一做:
下图是一面我国唐代外圆内方的铜镜。铜镜的直径是600px。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一下这道题目吧。
解:铜镜的半径是300px
2.3随堂练习
若还有足够时间,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5/6/7题。
(可以邀请同学板书解题过程)
3小结
一.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今天我们在已知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探索了圆环和“外圆内方”“外方内圆”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不是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些推导出来的公式,而是希望同学们能过明白推导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去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4板书
通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二)一、指导思想:
深入推进和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紧紧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教学,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收集试卷,精选习题,建立题库,努力把握中考方向,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力求达到减负、加压、增效的目的,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力求中考取得好成绩。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学情分析:
所带九年级xxx班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个别学生不重视学习,学习习惯较差。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很多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有较大改进,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也有少数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耐心教育。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新内容只剩两章:圆和统计与概率。
圆这章的主要内容是圆的定义和性质,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三视图。本章涉及的概念、定理较多,应弄清来龙去脉,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与定理。垂径定理及推论、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本章的重点。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运用与圆有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统计概率这章有总体与样本、用样本估计总体两小节。统计估计是统计理论和应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部分估计全体。本章在介绍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后,先后以百分比、平均数和方差为例,介绍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用样本的某种特殊性去估计总体相应特性的统计思想方法。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2、知识与技能:理解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三视图。掌握圆的切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3、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围绕初中数学“四大块”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适时的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教学安排教学达到的目标
第x周完成圆的教学任务,并完成测验、分析、讲评。
第x周完成统计估计的教学任务,并完成测验、分析、讲评。
第x周围绕初中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第一轮总复习,使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熟练解答各类基础题,对每个章节进行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程度,促知识巩固,力求做到人人过关。
第x周第二轮总复习,综合练习,分层提高阶段,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x周第三轮总复习,初中数学“四大块”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和训练,促师生潜能开发,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结构得以纵深发展。
第x周专题训练。针对不同知识进行专项练习。
第x周模仿中考试题进行综合知识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第x周模仿中考试题进行综合知识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教学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通盘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及教学目标,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精心制作总复习计划;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抓住关键点,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能力上下工夫;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5、积极与其他教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的战略不变;
8、注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引导;
9、认真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九年级时间非常紧张,既要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有要考虑到在九年级下册时对初中阶段整个教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安排。
通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三)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3、遇到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用下划线和?标记出来。便于交流时提出。
4、自己的建议、体会、方法可以在旁边作好批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快乐自学
你喜欢运动吗?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根据下面的统计图:
六(x)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1、说一说: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我知道这是一幅( )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
3、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 ),它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要想清楚地知道百分比这样的信息,我们可以选用( )统计图。
4、一起来认识扇形统计图吧!自学教材第107页,注意拿笔勾画哦!.
(1)计算出各运动项目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2)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又能获取哪些信息?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扇形统计图是怎样来表示各个数据的?它有什么特点?
1、我发现扇形统计图中的( )代表单位“1”,表示( ),各个扇形面积表示( ),扇形的大小说明了( )。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 )。
3、生活中,你还从()见到过扇形统计图?
三、学习小结
我们已曾经学过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还有()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我们今天又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四 、智勇大闯关,我是小擂主
1、第一关:小练兵。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1、2题。
2、第二关。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五、学后反思
1、我的收获:
2、自我评价:我对我的课堂表现( ),因为()。
六、作业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的第x题。
课后习题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的第x题。
通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生活中的百分率,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能正确求出百分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求百分率的用处和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源于生活,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常见的百分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导入
1、课件出示。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2)图中空白部分占阴影部分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2、百分数的意义。
我们班有36%的学生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
世界总人口中大约有50%的人口年龄低于25岁。
一瓶农夫果园饮料中果汁含量大约是10%。
我们班学生的近视率是45%。
3、小刚做了10道题,错了2道
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求a是b的百分之几和求a是b的几分之几方法是相同的,都是:a÷b
4、六年级有学生xxx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xxx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六年级有学生xxx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xxx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尝试计算,得出结论。
5、谈话,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百分率还有很多,如发芽率、及格率、出米率等,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分率,探究它的计算方法(板书:百分率的计算)。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百分率,探究计算方法
(1)出示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2)学生读题,分析题意,思考达标率的含义,尝试计算。
(3)指名板演并交流思维过程,集体订正。
(4)教师小结
指导学生明确达标率是百分率的一种,它的含义即“达标人数是测试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计算方法相同,因此用“达标人数÷测试总人数”就行;因为百分率是百分数,计算结果应是百分数形式,所以完整的计算方法应是“达标率=达标人数除以测试总人数×100%”。
谈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不得低于60%,通过计算、比较,说明我们班学生的体质是达到健康标准的,这也是百分率的价值所在。
2、教学例2——掌握百分率计算方法,认识百分率的价值
(1)出示例2:科学课上,五(x)班同学做的种子发芽实验结果如下:
种子名称实验种子总数发芽数发芽率
绿豆80 78
花生50 46
大蒜20 19
(2)学生读题,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讨论发芽率的含义,尝试计算各种种子的发芽率。 (3)指名学生交流发芽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板演算式,集体订正。
(4)比较,认识发芽率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哪种种子的发芽率要高一些?哪种要低一些呢?讲解:发芽率对于农民种田是十分重要的,他们需要根据发芽率的高低,决定种子品种和播种面积。
3、小组合作探究,寻找生活中的百分率,总结百分率计算公式。
(1)谈话,明确合作学习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像命中率、达标率、发芽率等这样的百分率还有很多,请小组四位同学在一起开动脑筋、积极协作,寻找生活中的百分率,写出它的计算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得最多。
(2)小组合作,寻找生活中的百分率,探究其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写出计算公式,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合作情况及结果。
(3)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收集的百分率,阐明其含义,在投影仪上展示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订正。
(4)罗列不同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总结百分率的计算公式:?率=量?除以总数量×100%
(5)举实例,加深对百分率计算公式的认识,掌握百分率计算方法。
4、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作发芽试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求发芽率。
5、探讨、交流:生活中的百分率哪些可能大于100%?哪些只会等于或小于100%?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①稻谷的出米率是85%,是指( )
的千克数占( )的千克数的百
分之八十五。
②甲数是乙数的4/5,乙数是甲数的
( )%。
③20÷( )= 4/8 =( )︰24=( )%
2、选一选:
种一批树,活了100棵,死了1棵,求成活率的正确算式是( )。
一根钢管截成2段,第一段长米,第二段占全长的60%,这两段钢管比较( )。
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整理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写在数学书第86页上。
2、完成练习二十第2、3、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生谈收获。
通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五)一、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是以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二、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三(x)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章二次函数,第三章旋转,第四章圆,第五章概率初步。其中旋转和圆与几何图形有关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这两章是与数及数的运用有关的。频率初步则是与统计有关。
四、教学目的:
在新课方面通过讲授《旋转》和《圆》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计算、和简单的作图。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证明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的结论。在《频率初步》这一章让学生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频率与概率系进一步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
在《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这两章,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学结合的数学方法。同时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推理论证;
2、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证明的多样性。
难点是:
1、引导学生探索、猜测、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六、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学年教学工作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新课开始前,用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简要复习上学期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几何部分。
2、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4、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5、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通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六)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正确的互化。
2.在学习互化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复习准备
1、课件出示复习题。
张宇跳绳个数是陈聪的1.37倍。
王志祥跳绳个数是陈聪的6/5.
刘星宇跳绳个数是陈聪的137.5%.
思考:这三个人谁跳得最多,怎么比较?
2.引入新课。
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统计和分析时,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我们常用百分数表示一些数据。除了用百分数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二、活动(二)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回忆小数化分数的过程。
(2)小数要化成百分数,分母应是多少?怎样使它的分母变成100呢?
三、活动(三) 百分数化成小数
1、例1:把0.25,1.4,0.123化成百分数。
①小数化百分数分几步进行?
②学生回答,教师板书:0.25=25/100=25%
③1.4怎样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根据什么?
④“做一做”:把下面各小数化成百分数。
0.38 1.05 0.055 3
⑤观察例1的各小数,化成百分数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所做的练习的各数是不是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符合什么?
⑥现在你能很快地把下列小数化成百分数吗?(口答)
2.5 0.785 0.16
2、例2:把27%,135%,0.4%化成小数。
学生自己试做,学生总结方法
①说一说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②观察百分数化成小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把下面各百分数化成小数
15% 80% 3.5%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归纳,谁能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怎样互化?
四、巩固与提高
1、P80“做一做”
2、练习十九的第2题
五、作业
练习十九的第1题
课后习题
练习十九的第1题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有哪些
因式分解是初中 八年级 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老师在教学之前怎么准备教案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初中数学因式分解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设计
一、案例背景
现代 教育 理论认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探索、研究,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学生自我感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逐步提高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情境一:如何计算375?2.8+375?4.9+375?2.3 ?你是怎么想的?
问题:为什么375?2.8+375?4.9+375?2.3可以写成375?(2.4+4.9+2.3)?依据是什么?
评析:(1)、复习旧知,加深记忆,同时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有兴趣,能迅速找出一些不同的速算 方法 ,很快想出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变形,设置这样的情境,由数推广到式,效率较高。还为新课内容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绪和氛围。
情境二:分析比较
把单项式乘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a(b+c+d)=ab+ac+ad ①
反过来,就得到
ab+ac+ad =a(b+c+d)②
思考(1)你是怎样认识①式和②式之间的关系的?
(2)②式左边的多项式的每一项有相同的因式吗?你能说出这个因式吗?
评析:(1)、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事实上是对整式乘法的再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给他们留下充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从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这种互逆变形的过程。
(2)、本题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探究因式分解』
1、认识公因式
(1)、概念1:多项式ab+ac+ad的各项ab、ac、ad都含有相同的因式a,称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2)、议一议
下列多项式的各项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有,试找出公因式.
①多项式a2b+ab2的公因式是ab,? 公因式是字母;
②多项式3x2-3y的公因式是3,? 公因式是数字系数;
③多项式3x2-6x3的公因式是3x2,?公因式是数学系数与字母的乘积。
分析并猜想
确定一个多项式的公因式时,要从 和 两方面,分别进行考虑。
①如何确定公因式的数字系数?
②如何确定公因式的字母?字母的指数怎么定?
练一练: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1)8x-16 (2)2a2b-ab2
(3)4x2-2x (4)6m2n-4m3n3-2mn
评析:(1)、教师不要直接给出找多项式公因式的方法和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体验来积累找公因式的方法和 经验 ,并能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来纠正解题中的常见错误。
(2)、对公因式的理解是因式分解的基础,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注意配以练习,特别是多次方及系数的公因式,要让学生注意。
(3)、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可归纳为:一看系数 二看字母 三看指数。
2、认识因式分解
概念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的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课本)P71练一练第1题
(1)、下列各式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
①. ab+ac+d=a(b+c)+d
②. a2-1=(a+1)(a-1)
③.(a+1)(a-1)= a2-1
(2)、你认为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和单项式乘多项式这两种变形是怎样的关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评析:(1)、本题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清楚因式分解的结果应是整式乘积的形式。
(2)、教师安排本题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 逻辑思维 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了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互逆的过程,以及理解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这种思想,从而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例题研究』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6a3b-9a2b2c (2)-2m3+8m2-12m
解:(1)6a3b-9a2b2c
=3a2b?2a-3a2b?3bc(找公因式,把各项分成公因式与一个单项式的乘积的形式)
=3a2b(2a-3bc)(提取公因式)
(2)-2m3+8m2-12m
=-(2m?m2-2m?4m+2m?6)(首项符号为负,先将多项式放在带负号的括号内,注意放入括号中各项符号的变化。)
=-2m(m2-4m+6)(提取公因式)
评析:(1)、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需要学生多层次的感受,教师不要期望一次透彻的讲解和分析就能让学生完全掌握。这时先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感受,再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增强对概念的理解例。
(2)、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找公因式,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实际操作,教师可在下面收集错误,再加以点评,加深对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解。
(3)、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记忆运算法则,更要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让学生尝试说出每一步运算的道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题的易错点:
(1)、漏项:提公因式后括号中的项数应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样,这样可检查是否漏项。
(2)、符号:由于添括号法则在上学期没有涉及,所以有必要在此处强调,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辨别下列因式分解的正误
(1)8a3b2-12ab4+4ab=4ab(2a2b-3b3)
(2)4x2-12x3=2x2(2-6x)
(3)a3-a2=a2(a-1)= a3-a2
解(1)错误,分解因式后,括号内的多项式的项数漏掉了一项。
(2)错误,分解因式后,括号内的多项式中仍有公因式。
(3)错误, 分解因式后,又返回到了整式的乘法。
评析:(1)、这些多是学生易错的,本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例1的成果准确辨别因式分解中的常见错误,对因式分解的认识更加清晰。本例仍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当多项式的某一项恰好是公因式时,这一项应看成它与1的乘积,提公因式后剩下的应是1。1作为项的系数通常可省略,但如果单独成一项时,它在因式分解时不能漏项。
(3)、进行多项式分解因式时,必须把每一个因式都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4)、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真正强化,也分散了本节课的难点。
(五)『想一想』:
如何把多项式3a(x+y)-2b(x+y)分解因式?
解:3a(x+y)-2b(x+y)= (x+y)(3a-2b)
评析:公因式(x+y)是多项式,属较高要求,当多项式中有相同的整体(多项式)时,不要把它拆开,提取公因式时把它整体提出来,有时还需要做适当变形,如:(2-a)=-(a-2),教学时可初步渗透换元思想,将换元思想引入因式分解,可使问题化繁为简。
概念3把多项式化成公因式与另一个多项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学 反思
1、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际操作?归纳方法?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逆向思考等能力,发展有条理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2、分解因式是一种变形,变形的结果应是整式的积的形式,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互逆关系,即把分解因式看作是一个变形的过程,那么整式乘法又是分解因式的逆过程,这种互逆关系一方面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事实上是对整式乘法的再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问题情境,并给他们留下充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从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这种互逆变形的过程;
3、在提公因式方面,学生对公因式的认识不足,对提公因式的要求不清楚,造成了学生在做分解因式时出现了以下错误:(1)公因式找错;(2)公因式找不完整(如:漏掉公因式的系数(或系数不是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公因式中含有多项式时,漏掉系数或字母因数),导致因式分解不彻底;
4、由于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没有涉及添括号法则,所以学生在分解第一项系数是负数的多项式时,出现了很多符号错误;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以上存在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加强。
数学提公因式教学设计案例参考
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包括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那么教师是怎么设计教案的呢?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一
教学目标1.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
2.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 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1、 在前面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简单的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 自学互帮导学法
教 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 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一、复习与回顾
问题1:之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大致包含哪些步骤?
1. 审:审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 设:设适当的未知数,并表示未知量;
3. 列: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4. 解:解这个方程;
5. 答:检验 并答话.
二、应用与探究
问题2:应用回顾的步骤解决以下问题.
例1 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 200个螺钉或2 000个螺母. 1个螺钉 需要配 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 各多少名?
三、课堂练习
1:一套仪器由一个A部件和三个B部件构成. 用1 m3钢材可以做40个A部件或240个B部件. 现要用6 m3钢材制作这种仪器,应用多少钢材做A部件,多少钢材 做B部件,恰好配成这种仪器多少套?
2:某糕点厂中秋节前要制作一批盒装月饼,每盒中装2块大月饼和4块小月饼。制作1块大月饼要用0.05kg面粉,1块小月饼要用0.02kg面粉。 现共有面粉4500kg,制作两种月饼 应各用多少面粉,才能生产最多的盒装月饼?
四、小结与归纳
问题4: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有几个步骤? 分别是什么?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 ( ) 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 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abc; (2)b2; (3)-5ab2; (4)y; (5)-xy2; (6)-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概念: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单项式的次数:在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 ② ; ③?r2; ④-a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
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1,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 ②-x2y3与x3没有系数; 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 ⑤-32x2y3的次数是7; ⑥?r2h的系数是。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习:课本p56:1,2。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作业布置:
课本p59:1,2。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三
教学内容
1、 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
2、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
(3)能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区别单项式与多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多项式的概念及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2.难点及关键:多项式的次数的确定,多项式中各项的符号问题,以及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同学们看下面一些问题.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请指出它的系数与次数.
, , ,2, , ,
2.圆的半径为 ,则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半圆的总长为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抢答,看谁想的全面,回答的准确,教师对回答准确、速度快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法说明让学生通过1题回顾有关单项式的一些知识点,再通过2题中半圆周长为 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内容.
师:上述2题中,表示半圆面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吗?为什么?表示半圆的周长的式子呢?
学生活动:同座进行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师:谁能把1题中不是单项式的式子读出来?(师做相应板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 , , 对于这些代数式的结构特点,由小组选代表说明,若不完整,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二、探索新知
师:像以上这样的式子叫多项式,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多项式,上面几个式子都是多项式.
学生活动:讨论归纳什么叫多项式.可让学生互相补充.
教师概括并板书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师:强调每个单项式的符号问题,使学生引起注意.
练习:下列代数式 , , , , , , , , 中,是多项式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以上问题,然后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多项式,同桌互相交换打分,有疑问的提出再讨论.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式子特点,讨论归纳多项式的概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多项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重点,为使学生对概念真正理解,让学生每个人写出两个多项式,可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 、 , , 各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得到的?每个单项式各指的是谁?各是几次单项式?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否定与纠正.
师:在 中,是两个单项式相加得到,就叫做二项式,两个单项式中, 次数是1, 次数是1,最高次数是一次,所以我们说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一次,整个式子叫做一次二项式.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 , , ,应怎样称谓,然后找学生回答.
师:给予归纳,并做适当板书:
学生活动:通过上例,学生讨论多项式的项、次数,然后选代表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就叫做几项式.每一项包含它的符号,如 这一项不是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叫做多项式次数,即最高次项是几次,就叫做几次多项式,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多项式的感知,学生对多项式的特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些结论,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师:提出问题:对于多项式 是几次几项式呢?多项式的项数,各单项式的次数以及各项字母的指数各是多少呢?
学生活动:讨论 (学生应都能准确回答)
师归纳:各项字母的指数,发现多项式的排列是按照字母b的升幂来排列。指出多项式的表达必须按照某个字母的升幂或降幂来排列的。
则 还可以表示为 ,还有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展示各组的成果。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表:
2、填空:
(1) 是___次___项式; 是___次____项式; 的常数项是___________.
(2) 是____次____项式,最高次数是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
3、将下列多项式按照某个字母的升幂,降幂来排列。
学生活动:1题抢答,同桌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且肯定地说出依据,否定的再说出正确答案;2题学生观察后,在练习本或投影胶片上完成,部分胶片打出投影,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对所做答案给予肯定或更正.
教法说明在此组练习题中,1题目的是以填表的形式感知一个多项式就是单项式的和,多项式的项就是单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避免死记硬背概念,而不能准确应用于解题中的弊病.2题是在理解概念和完成1题单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归纳: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说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出多项式、单项式,然后再提出它们统称为整式,并做板书,使所学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四、应用拓展
1、下列各代数式:0, , , , , , 中,单项式有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整式有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后学生回答,互相补充、纠正,提醒学生不能遗漏
教法说明数学要领重在于应用,通过上题的训练,可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区别与联系,它们与整式的关系.
2、单项式 , , 的和_________,它是____次_____项式.
3、 是_____次____项式, 是____次____项式,它的常数项_________.
4、 是_____次_____项式,最高次项是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
5、 的2倍与 的平方的 的和,用代数式表示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填单项式或多项式).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补充,最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做肯定或否定,强调3题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 是一个数字,不是字母,因为它只能代表圆周率这一个数值,而一个字母是可以取不同的值的.
教法说明本组是在前面掌握了本节课基本知识后安排的一组训练题,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特别是对 这个数字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6、自编题目练习:
每个学生写出6个整式,并要求既有单项式,又有多项式,然后交给同桌的同学,完成以下任务,①先找出单项式、多项式,②是单项式的写出系数与次数,是多项式的写出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什么?常数项是什么,然后再互相讨论对方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学说明自编题目的训练,一是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师:通过上面编题、解题练习,同学们对整式的概念有了清楚的理解,下面再按老师的要求编题,编一个四次三项式,看谁编的又快又准确,再编一个不高于三次的多项式.
学生活动: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然后学生讨论是否符合要求.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多项式项数、次数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五、归纳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点评
?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在掌握多项式概念时,要注意它的项数和次数.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单项式,掌握单项式时要注意它的系数和次数.
猜你喜欢:
1. 初中的数学教学教案有哪些
2. 数学活动设计方案
3. 初中数学课优秀教案有哪些
4. 初中数学全册优秀教案有哪些
5. 有哪些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
有哪些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
数学提公因式 教学设计 案例参考 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提公因式教学设计案例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数学提公因式教学设计案例参考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类比以及化归的思想,增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主动积极地积累确定公因式的初步经验,体会其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3.关键: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复习交流
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2x2+4=2(x2+2);(2)2t2-3t+1=(2t3-3t2+t);
(3)x2+4xy-y2=x(x+4y)-y2;(4)m(x+y)=mx+my;
(5)x2-2xy+y2=(x-y)2.
问题:
1.多项式mn+mb中各项含有相同因式吗?
2.多项式4x2-x和xy2-yz-y呢?
请将上述多项式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并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我们把多项式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
概念: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教师提问多项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
师生共识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确定各项的公因式再将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三、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
解:-4x2yz-12xy2z+4xyz
=-(4x2yz+12xy2z-4xyz)
=-4xyz(x+3y-1)
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
思路点拨观察所给多项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于是有两种变形,(x-y)3=-(y-x)3和(x-y)2=(y-x)2,从而得到下面两种分解方法.
解法1:3a2(x-y)3-4b2(y-x)2
=-3a2(y-x)3-4b2(y-x)2
=-[(y-x)2?3a2(y-x)+4b2(y-x)2]
=-(y-x)2[3a2(y-x)+4b2]
=-(y-x)2(3a2y-3a2x+4b2)
解法2:3a2(x-y)3-4b2(y-x)2
=(x-y)2?3a2(x-y)-4b2(x-y)2
=(x-y)2[3a2(x-y)-4b2]
=(x-y)2(3a2x-3a2y-4b2)
例3用简便的方法计算:0.84?12+12?0.6-0.44?1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怎样计算更为简便.
解:0.84?12+12?0.6-0.44?12
=12?(0.84+0.6-0.44)
=12?1=12.
教师活动在学生完全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计算中的应用,提出比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67练习第1、2、3题.
探研时空
利用提公因式法计算:
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关键是找准公因式.在找公因式时应注意:(1)系数要找公约数;(2)字母要找各项都有的;(3)指数要找最低次幂.
2.因式分解应注意分解彻底,也就是说,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70习题15.4第1、4(1)、6题.
板书设计
数学提公因式教学设计案例参考二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书中的P2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1、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5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为交待C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练习P7?1.11
六、作业
课本P7?1.12、3、4
初中数学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著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帮助教师设计教案,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一
分式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2、能用分式表示简单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释简单分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3、能分析出一个简单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4、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分式的值。
学习重点
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学习难点
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教学流程
预习导航
一、创设情境:
京沪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462km,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如果货运列车的速度为akm/h,快速列车的速度为货运列车2倍,那么:
1货运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2快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3已知从北京到上海快速列车比货运列车少用多少时间?
观察刚才你们所列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合作探究
一、概念探究:
1、列出下列式子:
1一块长方形玻璃板的面积为2㎡,如果宽为am,那么长是
2小丽用n元人民币买了m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 元。
3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 度。
4两块面积分别为a公顷、b公顷的棉田,产棉花分别为m㎏、n㎏。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 ______㎏。
2、两个数相除可以把它们的商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如果用字母 分别表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那么 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呢?
3、思考:
上面所列各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对以上几个实际问题的研讨,学会用 的形式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把分数推广到分式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分式的概念:
4、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 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式,其中分子为被除式,分母为除式,分数线起除号的作用;
② 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而分子中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这是区别整式的重要依据;
③ 如同分数一样,在任何情况下,分式的分母的值都不可以为0,否则分式无意义。分式分母不为零是隐含在此分式中而无须注明的条件。
二、例题分析:
例1 : 试解释分式 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例2:求分式 的值 ①a=3 ②a=—
例3:当取什么值时,分式 1没有意义?2有意义?3值为零。
三、展示交流:
1、在 、 、 、 、 、 、 中,是整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分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
2、 写成分式为____________,且当m≠_____时分式有意义;
3、当x_______时,分式 无意义,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1。
4、 若分式 的值为正数,则x的取值应是
A. , B. C. D. 为任意实数
四、提炼总结:
1、什么叫分式?
2、分式什么时候有意义?怎样求分式的值
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二
变数与函式
1、 思考书中第72页的问题,归纳出变数之间的关系。
2、 完成书上第73页的思考,体会图形中体现的变数和变数之间的关系。
3、 归纳出函式的定义,明确函式定义中必须要满足的条件。
归纳: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______变数x和y,并且对于x的_______,y都有_________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__________,y是x的________。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数的值为a时的函式值。
补充小结:
1函式的定义:
2必须是一个变化过程;
3两个变数;其中一个变数每取一个值 ,另一个变数有且有唯一值对它对应。
三、巩固与拓展:
例1: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千米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千米。
1写出表示y与x的函式关系式.
2指出自变数x的取值范围.
3 汽车行驶200千米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当堂检测知识升华
1、判断下列变数之间是不是函式关系:
1长方形的宽一定时,其长与面积;
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3某人的年龄与身高;
2、写出下列函式的解析式.
1一个长方体盒子高3cm,底面是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体积为ycm3,底面边长为xcm,写出表示y与x的函式关系的式子.
2汽车加油时,加油枪的流量为10L/min.
①如果加油前,油箱里还有5 L油,写出在加油过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与加油时间xmin之间的函式关系;
②如果加油时,油箱是空的,写出在加油过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与加油时间xmin 之间的函式关系.
3某种活期储蓄的月利率为0.16%,存入10000元本金,按国家规定,取款时,应缴纳利息部分的20%的利息税,求这种活期储蓄扣除利息税后实得的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式.
4如图,每个图中是由若干个盆花组成的图案,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盆花,每个图案的花盆总数是S,求S与n之间的关系式.
课后作业知识反馈
1、P74---75页:1,2题
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三
函式的图象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清函式的不同表示方法,知道各自优缺点.
2.能按具体情况选用适当方法.
教学难点:
函式表示方法的应用.
自主复习知识准备
上节课里已经看到或亲自动手用列表格.写式子和画图象的方法表示了一些函式.这三种表示函式的方法分别称为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前面的例子看,你认为三种表示函式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该如何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呢?
自主探究知识应用
例:一水库的水位在最近5小时内持续上涨,下表记录了这5小时的水位高度.
t/时 0 1 2 3 4 5 …
y/米 10 10.0 5 10.10 10.15 10.20 10.25 …
1、在平面直角座标系中描出表中资料对应的点,这些点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由此你能发现水位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2、水位高度y是否是t的函式?如果是,试写出一个符合表中资料的解析式,并画出这个函式的影象。这个函式能表示水位变化的规律吗?
3、据估计这种上涨的情况还会持续2小时,预测再过2小时水位高度将达到多少米?
总结:这三种表示函式的方法各有优缺点。1.用解析法表示函式关系
优点:简单明了。能从解析式清楚看到两个变数之间的全部相依关系,并且适合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计算。
缺点:在求对应值时,有时要做较复杂的计算。
2.用列表表示函式关系
优点:对于表中自变数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函式值找到,查询时很方便。
缺点:表中不能把所有的自变数与函式对应值全部列出,而且从表中看不出变数间的对应规律。
3.用图象法表示函式关系
优点:形象直观,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函式关系变化的趋势和某些性质,把抽象的函式概念形象化。
缺点:从自变数的值常常难以找到对应的函式的准确值。
函式的三种基本表示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因此,要根据不同问题与需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数学或其他科学研究与应用上,有时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由已知的函式解析式,列出自变数与对应的函式值的表格,再画出它的图象。
当堂检测知识升华
甲车速度为20米/秒,乙车速度为25米/秒.现甲车在乙车前面500米,设x秒后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米.求y随x0≤x≤100变化的函式解析式,并画出函式图象.
课后作业知识反馈
课本P83第12题。
我的收获
想和老师说
1.初中数学教师必读
2.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有哪些
3.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故事3篇
4.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有哪些
5.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有哪些
初中数学优秀一等奖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优秀一等奖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数学优秀一等奖说课稿1
各位评委:
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八年级教科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XXXX年级册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XXXX的基础上,对XXXX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XXX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XXXX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XXXX,对XXXX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XXXX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三、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XXXX是本节课深入研究XXXX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概念(定理等)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定义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XXXX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7)当堂检测对比反馈
(8)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初中数学优秀一等奖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创设情境
自然引入
1、首先与学生互动谈论合肥本地今日的气温,了解合肥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初中数学优秀一等奖说课稿3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矩形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积累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这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既是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其它特殊平行四边形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也为今后学习其它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及本课内容的特点,运用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
1.理解矩形有关概念,根据定义探究并掌握矩形的'有关性质。
2.了解矩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根据矩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1.经历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掌握几何思维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根据矩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应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几何直觉向思维逻辑转化的习惯,进一步体会类比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交流,引出矩形的概念,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情感态度: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矩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矩形的特殊性,探究矩形特殊性质。
四、教法及手段: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采用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PowerPoint,几何画板)、实物投影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设计环节如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动手操作得出定义、引导探究得出性质、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归纳小节巩固新知、分层作业学有所得。
在本课各个环节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问题生活化
设计中我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标要求。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1我展示给同学们一张校园门口的照片,让同学们感受生活中到处传递着数学信息,通过观察、搜集并分析熟悉的图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引出活动2;性质应用中计算电视屏幕的大小,也是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问题,有的学生还不知道电视的大小是指的对角线的长短,通过这道题目,让学生了解到生活的常识,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
2、创设自主探究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矩形定义的探究,学生拿出自制平行四边形学具,分组活动,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交流,引出矩形的概念,把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迁移到矩形的概念与性质上来,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并通过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矩形性质的探究是让学生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观察、测量、分析、证明等手段,()让矩形的性质在活动中"浮出水面".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在评价中对活动积极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增强学生创造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性质1是学生小组交流完成的证明。而性质2要求学生认真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在此基础上请一个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余学生观察其板书正确与否。培养几何直觉向思维逻辑化转化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同时也积累了良好的学习经验。
3、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解题习惯。
本节课新知应用环节,我设计了3个题目。练习1是性质的定义的直接应用,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与矩形中所包含的基本图形,从而让学生感受矩形与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有密切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联系与延伸,培养几何直觉向思维逻辑转化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例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性质应用的同时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和格式,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练习2是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做到学用结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的热情和情趣。
4、教学活动中注重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首先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能力、基础不一,把学生编排成探究小组,在探究中注重组内帮带,以互帮互助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提高,其分组的原则是:数学成绩优秀的,组织能力强的、动手能力强的、成绩中等的、基础差的。其次是作业的设计体现的是层次性。我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必做题较基础,可以发现和弥补课堂学习的遗漏和不足。备选题则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另外数学日记是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5、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节课是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表述、归纳的能力。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以上,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初中数学优秀一等奖说课稿4首先我用苏轼的《题西林壁》巧妙地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认识到视图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早有亲身体验,只是还没有形成概念,然后我再用“粉笔”这一简单的教具,让学生再次体会,加深认识,这样,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既有自然地导入课题,又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然后,我不适时地出示“三视图”这一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视图就是由立体图形转化成的平面图形,并不断地训练、讨论、总结,得出画三视图的正确方法。这时教师要巧妙点拨,学生如何从正面、上面、侧面三个角度来观察,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能力。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与上面的过程恰恰相反,需要学生根据视图进行想象,在大脑中构建一个立体形象。我引导学生利用直观形象与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联系,通过归纳、总结、对比的方法,有效的突破这一难点。
为了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用一些小立方体随意摆出几种组合并描绘出它的视图,再由视图到立体图形的课堂训练。
最后,让学生归纳所学知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使知识系统化。
以上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望老师们不吝赐教,我不胜感激。
评课记录
开发区李玉:于坤老师这节课有几个突出特点:
1、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 本节课用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引入课题,从横、侧、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来观察庐山,引出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个切入点非常好,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多找这样的例子。如在教七年级《代数式》时,有的老师这样引入“童年是美好而幸福的,大家还记得那首“唱不完的儿歌吧”,然后同学们一起念“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腾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腾两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12条腿,扑腾三声跳下水……”,然后问: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唱完这首儿歌?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有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腾n声跳下水,将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一下子表现出来,令学生顿觉耳目一新。
2、注重过程教学和学法指导
在教学画圆柱体、长方体、球体和圆锥体的三视图时,老师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它们的三视图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记忆、变式练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观察老师手中的教具、学生自己的学具或学生自制的模型,再找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观察实物或学生看书、计算、画图、独立思考、猜想———小组讨论交流———让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小组补充说明———师生交流总结———拓展应用的模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3、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法指导
教师在本节课上处处关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肯定、被激励之中,时时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学习的空间:如观察、讨论、动手摆放学具等,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充分思考并给予适时的点拨。
;好了,今天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