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学作文 中学作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版

zmhk 2024-05-08 人已围观

简介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版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1.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2.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篇3.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4.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笔算乘法》教案5.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五篇{下}6.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版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1.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2.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篇

3.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

4.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笔算乘法》教案

5.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五篇{下}

6.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六篇{上}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版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三年级#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使学生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认识二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这儿风景怎么样?

       生:很优美。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这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哪些食物?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

       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生:平均分)

       生:平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

       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这样公平。

       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

       师:把这些食品平均分成两份后,苹果每份两个,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蛋糕每份半个,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

       生:可以。是二分之一。

       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

       生:1/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的。

       师:很不错的习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象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二、新授

       (一)认识1/2

       1、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

       2、师:(电脑演示)我们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原来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3、师: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半块蛋糕吗?(提示:为什么是两分而不是三分?为什么是之一而不是之二

       生:它指的是蛋糕;两分是因为把蛋糕分成了两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很好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研究它的写法。它的写法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三部分)哪三部分?()为了讲起来方便,人们给这三部分都起了一个名字,它们分别叫分数线、分母、分子;你知道这三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一表示平均分,2表示把这个蛋糕分成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这一份。

       师:讲的真不错,也只有这样积极思考才能学得真本事。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几道简单的题。

       4、练习一:判断(电脑出示)

       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形的1/2吗?(用手势表示)

       ()()

       说一说为什么不是?

       5、练习二;同学们真聪明。现在王老师要考验大家是不是心灵又手巧,下面请你们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长方形的1/2。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你是做出来的?

       (二)认识1/3

       (电脑显示)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电脑演示)。那么这一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第二份、第三分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三份之一,写作: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其它分数

       接下来,王老师要看看大家创造力,请你来创造一个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小结:像1/2、1/3、1/4、1/8这样的数,都是我们的新朋友分数。

       (四)分数大小的比较

       1、利用刚才学生创造的1/2,1/4,结合图形,比较大小;

       2、比较1/2,1/8的大小

       3、比较1/4,1/8的大小

       4、师: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五)练习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感觉累吗?想不想试试自己的本领呢?

       好,来看第一关(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关(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王老师与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篇二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13页、第11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此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规律,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一天,小猴、小狗、小松鼠到企鹅博士家做客,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7、3、9摆出所有的三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四个。)他们三个好朋友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帮帮他们吗?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景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这三个数能组成多少个三位数呢?密码到底是什么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

        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可以一个人思考,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边摆数字边记数,有的一个人思考,有的则跟同桌合作,一个操作另一个记数,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刚才都在很认真的'思考,你们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三位数,现在谁愿意说说你的探索结果?

        汇报交流。

        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一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交流

        (1)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那么开锁的密码也就不能确定,小猴、小鸭、小鸡可急坏了!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7、3、9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小组长记录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一会到上面来展示。

        (2)小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3)展示交流

        师:你们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究成果?

        生1:我们一共摆了6个三位数,我们的方法是首先确定左边的数字7,然后将后面两个交换位置,在确定中间的数字3,然后交换两边的数字,最后确定右边的数字9,将前面的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分别记录下来。(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们也摆出了6个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73、937;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93、739;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97。我们画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这样更加清楚。(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棒!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3:我们也摆出了6位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79;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39、793;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37、973。我们也制作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展示小组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有序思考,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讨论解觉这个关键性问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通过汇报不同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此类问题解决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突出排列的有序性,培养了学生推理的能力,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师:(出示课件)这是其中部分同学的摆数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摆的的,保证了结果的不重复,不遗漏。(师随机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现在我们继续帮助小动物们找开锁密码吧!(出示课件),这是同学们找出的六个数,现在你们知道开锁密码是什么了吗?

        生:从小到大排列的第四个数,是739。

        师:你们真棒!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他们终于见到了企鹅博士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广角的知识。(板书:数学广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他们三位好朋友在企鹅博士家做完客后,小猴提议说,在附近有个影视城,我们到那儿去游玩吧。在影视城他们不仅玩的非常愉快,而且还拍下了一些有趣的场景,同学们想看吗?(想)

        2、课件出示场景1:

        (1)请学生说说,图画里看到了什么?

        (教师随即提出问题:"是啊,他们拍完了《西游记》打算拍照留念,像这样三个徒弟交换位置,共有几种交换方法呢?")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可以用符号代替人物在纸上比划。

        (3)汇报交流。

        生1:先确定最左边的人,然后右边两个人交换;

        生2:先确定最右边的人,然后左边的两个人交换;

        生3:我认为也可以先确定最中间的人,然后左右两个人交换。

        交流的过程中,把学生刚才用符号代替画下来的展示在黑板上,互相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课件出示场景2

        (1)教师介绍:这几位小朋友正在影视城玩游戏,尝试当小演员的滋味呢!可是他们好像闹矛盾了,要交换角色了,看看明明说什么?(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

        (2)三人小组把自己当成小演员,也来做做这个游戏,要保证把所有情况都罗列出来。

        ①三人小组,开始讨论。

        ②上台演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拍照片和角色转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1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用符号来代替,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的方便,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知识面。提示学生:不但数字有排列问题,人物有排列问题,其实在变化万千的图形世界里也有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2的问题时,采用三人小组身临其境排列法,不但巩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而且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检验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

        (三)运用排列,制作奖品

        1、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老师要奖励每个学生几朵特别的花儿。这些花儿都已经在你们手中。可是都没涂颜色,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出示:

        (提示:每朵花都要不一样,涂出所有情况,看谁涂的方法好)

        2、学生开始动手涂,教师巡回检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3、个别学生汇报展示,下面学生评价,教师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对老师发的奖品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上让他们来涂发给自己的奖品,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题目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看上去好像有8朵花要涂,其实所有方法罗列后,只有6朵花被上色了,以此进行思维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在课下尝试用辣、不、怕三个字可以组成多少句有意思的话,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篇三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 )盘,还剩( )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 )盒,还剩( )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 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 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 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 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 师:为什么用除法? 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 生1: 5条 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 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 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 3+1=4(次)

        师: 为什么要加1? 生: 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 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 10?3=3(个)?1(元) 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 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 )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 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 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 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游戏导入

        1.?猜手指?游戏

        游戏规则:伸出右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是大拇指,2是食指,3是中指,4是无名指,5是小拇指,数完后再回到大拇指接着数6、7、8?这样依次往下数,不要给老师看到,当你数到某个数时,让老师猜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

        学生数,教师猜。

        2.设疑导入

        师:老师猜的都对吗?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操作观察,探究新知

        1.观察规律,提出问题

        师:下面有一幅小旗图,请你仔细观察,小旗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出示)

        生:按一面**、两面红色为一组来摆的。

        师:想一想,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生:第10面是**的,第11面和第12面是红色的。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你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写完后可以先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注意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汇报展示,组织探讨

        师:谁来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生:我是用画图的方法表示的,(展示学生的图示)第16面小旗是**的。

        师:你是按什么规律去做的?

        生:按一个黄旗、两个红旗圈起来。

        师:这位同学通过画图的方式把规律 表示出来了,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列举出来,也能得出结果。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这样表示的,(展示学生的图示)第16面小旗也是**的。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16

        师:这位同学是用汉字和数字来表示,你们看明白了吗?

        生:他用汉字表示小旗摆的规律,数字表示小旗的个数。

        师:这位同学用汉字表示出了小旗排列的规律,按数组的方法得出了结果。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列式计算得出的,16?3=5(组)?..1(面),第16面小旗是**。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16是需要排列的小旗的数量,3是3个为一组,5表示一个分成5组,1是分完5组后还剩1面小旗。

        师:你是通过哪个数来判断小旗的颜色的?

        生:余数1。

        师:为什么余数是1,小旗的颜色就是**?

        生:因为小旗是按黄红红、黄红红这样排列的,剩下的1个就是这个排列的第一面小旗,所以是**的。

        师:同学们,如果余数是2呢?小旗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色的。

        师:看来,最后一面小旗的颜色是由余数来决定的。余数是几,结果就是这组中的第几个。

        4.变化数据,建立模型。

        师:如果是第27面呢?你有什么发现?

        生:27?3=9,27面小旗正好分成9组,最后一面小旗是红色的。

        师:最后一面小旗的颜色由余数决定,与商没有关系,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组中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答案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69页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独立解答,集体交流答案。

        2.完成教材70页练习十五第6题.

        第(1)小题学生独立解决;第(2)小题结合月历引导学生体会商与余数和这个问题的关系。

        四、揭秘游戏,课堂总结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老?猜手指?的秘密了吧。现在反过来,老师数,你们猜。(师生活动)

        师总结: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希望同学们善于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

        #教案# 导语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习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 、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 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 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 1 厘米10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

        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 (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 3 页做一做

        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笔算乘法》教案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4篇

        数学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数学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功利、科学、审美的缤纷色彩。每个三年级数学教师都要知道如何写三年级数学教案,它能够让老师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媒体出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你看出了哪些已知条件?你认为要想求出一共要付的钱数,应该先求出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那这样列式应该先算什么?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才能先求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用去的钱?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在计算120÷6×5,为什么应该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们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综合练习

        1、观察第2页的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4、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六、布置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找到位置

        学看路线图 说出路线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认识: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技能: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互助的情感。

        设计说明: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课的设计试图改变以往那种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从拼摆拉伸的过程中主动的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再通过长方形纸片的验证,使学生的思维深化,认识提高,也使得学习更有乐趣。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软硬件一套,视频展示台,钉子板,各种长度小棒若干,七巧板;

        学具:四种长度小棒若干,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钉子板,火柴一盒

        七巧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展现原型、建立表象

        1、多媒体演示(机器人):你能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2、日常生活,我们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索

        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样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些什么特征?秘密等待小朋友们去发掘。

        1、摆一摆,让学生试着各种长度不一的小棒组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思考:组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同桌适当讨论)

        3、选择长方形的边要注意什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穿插介绍对边的概念:指着图说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两条边叫做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左边和右边的这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除了边以外,还要注意些什么?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正方形呢?

        三、讨论问题,验证结果

        1、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得到了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一些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需要进行验证。(拿出准备好的纸片)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各有些什么特点?(长方形对边相等)你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吗?把你们的方法写下来,同组的同学试一试。(完成实验报告1)(①将纸对折②用尺量一量)

        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展示并说明自己的方法。(视频展示台)总结介绍长、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有些什么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能想出方法验证吗?(①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②用折叠的方法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发现完全重合。)

        四、归纳总结,知识整理

        通过讨论和验证我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师媒体整理知识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五、拓展迁移、发挥想象

        1.图形娃娃找家:

        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通过本组练习,促进学生摒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非本质特征,加深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2.围一围。学生在钉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通过学生对过程的表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特征的理解)

        3.我当小医生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4.用十二根火柴棒,你能拼成长方形吗?怎样拼。

        5.七巧板(机动):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别使用教辅插件中的七巧板拼正方形和长方形,比一比哪组同学拼的快?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倍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小学数学教案《倍的认识教案》。◆分享好文◆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五篇{下}

       《笔算乘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

        理解竖式计算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法。

        教学难点: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口算 估算

        20?3 = 97?4 ?

        300?4= 215?6?

        6?500= 489?7?

        7?800= 316?6?

        课件出题插图

        三个小朋友正在准备画画,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支,他们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师:怎么计算他们一共有多少支彩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2.探究新知

        学习例1

        指名读题目。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

        12?3= 36 (枝)

        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36这个结果是怎么得到的呢?

        师:12?3表示什么意思?

        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组合作探讨。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的情况,尤其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及个别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1)进行乘法竖式计算时数位要注意怎样书写?

        (2)应该从哪一位乘起?

        (3)每一次乘得积的位置该怎样呢?为什么?

        (4)每次乘得后的积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小组汇报交流:

        方法一:可以把12?3看成3个12相加。

        方法二:把12分成10和2分别与3相乘,再把结果相加。

        10?3=30(枝)

        2?3=6(枝)

        30+6=36(枝)

        也可以用竖式

        方法三:

        师:考考大家,大家想一想,如果列竖式计算213?3,怎么计算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梳理小结:

        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时:

        1、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各位乘起。

        2、从个位起,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的每一位

        3、乘得的积写在横线的下面与相应的数位对齐。

        火眼金睛

        师:学校买了4个电水壶,一个122,一共用去多少钱?

        指名读题。

        独立完成。

        一辆校车可载客21个学生,学校共有4辆这样的校车,可载学生多少人?

        独立思考。

        附答案:21?4=48(个)

        小刚上学骑自行车,每分钟骑112米,他从家到学校需要骑4分钟,小刚家距离学校多少米?

        3.拓展提升

        共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住11户,这栋楼房共住多少户人家?

        丽丽看一本总共365页的连环画,每天看21页,连续看了4天,一共看了多少页?还剩多少页?

        附答案:21? 4=48(页)

        365-48=317(页)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1、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竖式的书写与计算。

        2、能够用运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笔算乘法(一)

        个位:8?3=24,个位上填4,再向前一位进2。

        5 4 十位: 1?3=3,3+2=5,十位上填5。

        用多位数每一数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乘的顺序:先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笔算乘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2.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10?6 8?60 12?2

        700?8 12?4 6?500

        2、笔算:12?4 180?3 105?7 832?9

        3、谈话:同学们,你们有过和爸爸、妈妈一块儿购物的经历吧。在购物的时候,你帮助爸爸、妈妈算过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吗?请同学们看这里的购书情境。(课件出示例1购书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口算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引出新知;通过情景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看图画内容。让学生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为:24?12。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提出要求:

        ①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时,要把计算过程说清楚。

        ②要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想一想他这样算有没有道理。

        ③把正确的方法确定下来。

        3、组织沟通。

        (1)口算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明白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240

        24?2=48

        240+48=288

        多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和方法。

        (2)同学们会口算了,会用竖式计算吗?试着算一算。师巡视辅导。

        (3)学生展示汇报,据生答完成板书。再现竖式,理清笔算过程及算理:先用个位上的2乘24,得48;再用十位上的1乘24,得24。设问:这个24表示?接着,边叙述边书写:它表示24个十,是240,是24乘10的积。个位的0不写,4要对着十位。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算出两个因数相乘的积。

        边叙述、对话,边书写成:

        方法二:

        2 4

        ? 1 2

        

        4 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2 8 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老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写算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研讨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法,再现笔算过程。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做到数位对齐,数位应该如何对齐。

        4、小结,笔算乘法的方法。先请多个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口算,使学生明白算理,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再进行笔算,使学生掌握算法,重点说数位如何对齐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笔算乘法方法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重点辅导后进生。

        3、判断并改正:

        21 13 34 23

        ?12 ?22 ?11 ?12

        42 26 34 46

        21 26 34 23

        252 52 374 69

        ( ) ( ) ( )( )

        4、我会解决: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去植树,一共种植了12行,每行有21棵,请问同学们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检测,综合测试自己,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地方,有利于及时改正错误,有层次的练习,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算法,又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沟通。

        2、老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当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精确处置进位问题。

        板书

        笔算乘法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48 = 288

        方法二:

        2 4

        ? 1 2

        

        4 8 ?24?2的积

        2 4?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2 8 8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六篇{上}

       

        篇一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篇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

        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月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你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有3只小猫去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

        ⑴出示小猫钓鱼场景图

        问:(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可以怎样列式?

        ⑵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⑶问:你能改写乘乘法算式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个0相加等于0,改写乘乘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

        ⑷想一想:0×7= ? 8×0= ?师小结:0和乘号在一起就是一颗炸弹,谁和他们遇上了谁就会等于0,因此我们这样说: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任何数乘以0都等于0让学生说一遍给你的同桌听听

        指名口答。

        问: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⑴出示看台图

        问: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求出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⑵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⑶一个看台102个座位,学校体育馆有4个这样的看台,估计一下,学校体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小组交流,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⑷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⑸班级交流评讲。

        问:积的十位上的0十位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近吗?

        ⑹试一试:104×4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在书上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在书上,做完后小组里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3

        独立检查,在书上订正,然后全班交流。展台展示书上习题中错误所在,分析错误成因然后问:你认为做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最容易发生哪些错误?怎样避免这些错误?

        4、想想做做5

        看图说一说,4个书架各有多少本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估计4个书架大约一共有多少本书?说说你的估计理由。

        5、想想做做6

        谈话: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将学生提出问题板书出来,要求学生选择问题并解决。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想想做做4

        0乘任何数都得0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不是难题,可简化过程,强化结果让学生牢记。

        关于0的乘法强调数位,那一位上乘的鸡写在哪一位上,有0一定要写,如进位要和这一位的积相加。

        强化竖式的对齐,这样会有利于计算的正确。

        篇三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周末一天的安排》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 )时

        16:00是下午( )时

        18:30是下午 ( )时( )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安排你自己的周末吗?

        如果让你安排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课前思考:

        这次时间活动主要让学生设计并制作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分为两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观察给出的一张周末时间安排表,要求学生利用表中的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第二层次,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借鉴教材给出的周末时间安排表的形式,制作一张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并通过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课后反思:

        先复习已学的知识,这样为学生学习周末一天的安排积累一定的计算方法。根据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学生自己提出这一单元相关的数学,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并要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有了小华周末安排的启示,所以学生在自己安排的时候能够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周末。还能根据表格给出了信息,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并进行了计算,但是在计算时间上学生还不是那么熟练,需要进一步练习与巩固。学生之间在计算经过的时间这一知识点上存在很大差异,虽然在课上,我们之间进行了很多次方法的交流,让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有了互动交流的机会,也能在别人方法的启发下,提高自己计算经过时间的能力,但由于受自己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之间的差异还是很明显。可能学生刚接触这一比较抽象的知识,不知通过时间的推移,会觉得难度在下降,慢慢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课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对整个单元的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要点,巩固知识点,熟练运用计算方法。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基本能运用自己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个别差异性。而在最后对小华周末安排能够提出的数学问题中,学生也基本能根据前两题的方式提出不一样的数学问题,并能独立解答,关于制作一张自己周末的时间安排表,由于之前已经有小华的事例,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难了。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够,还无法真正灵活运用。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安排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先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既复习了24时计时法,又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了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制作时间安排表,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后反思:

        这节课通过小华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进一步熟练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并且巩固学生计算简单时间的方法和技能。在认识水平上,学生对于简单的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换算还可以,但是一旦与生活联系,稍有复杂时,特别是涉及到跨越两天的时间计算时,学生的情况就不那么理想了,毕竟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是很少。基于这种情况,在指导学生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联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别,学生的回答千差万别,因而教师必须,或者说只能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而根本无法设计好学生的每次回答情况,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应答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使学生在相互的启发下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修正,最后达成共识。

        篇四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篇五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明家离小华家有23米远,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小明家到小华距离的4倍,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列式计算(列竖式)

        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小华从家跑步到体育场用了4分钟,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场也用肋分钟。

        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出示主题图)

        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列式

        你会计算吗?动笔算一算

        指明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指2—3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试一试

        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三、练一练

        1、用竖式计算

        131×7612×83×4934×541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⑴261×38×123

        ⑵621×38×312

        你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P7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4、去年放养896尾鱼苗,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

        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提了什么问题/

        怎样求呢?

        学生说出方法并说出计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教案

        #三年级# 导语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考 网为您整理了《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六篇{上}》,供大家参考!

        篇一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简单的分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

        篇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平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篇三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导其他同学参与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那你想不想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先来吧,(一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片),我们仔细看(老师示意其他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看),你从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内容?(生说)你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在用心的记,很好。你是属牛(鼠)的,我也记住了,

        请回。谁再来介绍?还有谁想来?

        2、提问。

        师:小朋友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我们全班的一些情况?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我想知道属牛的有多少人,属鼠的有多少人?

        师:哦,你想了解属相问题。板书:属相。

        ②我想知道爱好什么的多?板书:爱好

        3、统计。

        师:那怎么能知道?学生可能会说:统计一下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我们就分组做一下统一下吧。请打开信封,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表格,第一个是属相统计表,请统计出你们小组属牛的有多少张,属鼠的有多少张。第二个是爱好统计表,爱好唱歌的有多少张,……如果还有其他爱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写。第三张是性别统计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介绍三个表格的使用)

        属相统计表爱好统计表性别统计表

        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统计吧,看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快又对。

        (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统计表后在黑板上贴出三张大的表格,设计成折叠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师:都统计完了吗,各小组汇报一

        下吧。各小组汇报统计的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师:刚才大家统计得不错,下面呢,我们就来玩这些名片。想玩吗?想玩得好吗?那你可得听好了,看好了。来,先把你的名片翻过来,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块儿,(教师慢慢说,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错,小朋友都跟着做了。看老师,我从这些名片中随便摸一张,想知道是属什么的?(生猜测着说)你告诉大家。(教师向一生出示结果),继续看,把这张放回去,重新打乱了,再摸一次,又是属什么的呢?你说说。如果这样重复摸很多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结果会怎样?想不想摸摸试试?那你会像老师刚才这样摸吗?好,听清老师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出结果,开始吧。

        2、游戏。

        (教师出示黑板上属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参与小组的活动)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并做出标记。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组属同一种类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组则正好相反。当三组汇报完后,师可问:怎么你们小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个小组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小组属鼠的多,别的小组属牛的多。

        师:哦,原来是因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咱们一块儿看看是这样吗?一组……二组,哦,果然是这样,你们说的还真有道理,(教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并做标记)来,该四组说说你们的结果)如果4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正常,师可问:你从这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②验证偶然现象,可能四组出现了张数少的摸到的次数反而多这种偶然现象。(因为4组教师安排的两种属相数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别的小组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师:你们对这个实验结果有没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意见,哦,感觉不大对,不要紧,咱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咱们每人摸二次,谁到黑板上来做记录,其他同学仔细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通过这次摸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再一次说明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师:再仔细比较一下这4个小组实验的这些数据,你能不能再发现点儿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张数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数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学生可能会说:某数和某数相差那么大,或我们组属牛(鼠)的一张也没摸到,因为属牛的张数太少了,只有一张……

        师:你是说你们组摸到属牛的和属鼠的次数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这说明什么?

        ④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师: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名片合到一块儿来摸,摸到属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计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先合计张数,让学生预测后,再合计次数)

        上面的汇报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层次。

        a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导学生对偶然现象再次验证,体会到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这里没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c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数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d引导学生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4、各小组预测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师:属相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还统计过爱好情况,你能猜猜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什么最小,为什么?(学生预测,教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标记)

        5、预测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关注有没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认为在你们小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来摸呢?

        三、摸名片(二)——体会数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预测。

        师:爱好的问题我们也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男女生问题,你能猜一下你们小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会怎样呢?(学生预测,教师标记)

        2、验证。

        师:的方法还是摸摸试试,这次每人摸2次,小组长还是要做好记录,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没有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这里就不必提这个问题了)(教师出示性别统计表的右半部分)。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结果,并同预测的比较,教师记录(学能会稍有差别,引导学生预测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结果正常)

        ②如出现偶然反常现象,要组织学生再做验证。

        师: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紧,我们再来做一次,这个小组每人摸3次,谁上来记录,其他同学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一般结果会是次数差不多,或比原来缩小差距)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又有什么体会?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师在家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教师边说边向学生出示一枚硬币)抛硬币的实验,我连续抛了很多次,将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从中发现什么?(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近,越能证

        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四、应用——设计摸奖方案。

        师:小朋友们,摸名片好玩吗?摸奖好不好玩?还有比摸奖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设计一个摸奖方案,让别人来摸,摸什么你说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试试?

        (投影出示)某商场玩具部要设计一个促销摸奖方案

        ①凡购物满50元,即可参加摸奖一次。

        ②兑奖规则。

        红色珠子—一等奖遥控汽车**珠子—二等奖芭比娃娃蓝色珠子—三等奖智力拼图。

        白色珠子—谢谢光临。

        ③用红黄蓝白各色珠子共100个进行摸奖,各种颜色珠子各应多少个呢?红色珠子()个,**珠子()个,蓝色珠子()个,白色珠子()个,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汇报评优(可能各有各的优点)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摸名片活动是在研究什么问题呀?(板书课题:可能性)你能关于可能性说一句话吗?(如: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什么体会?

        篇四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周长》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

       《周长》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出规则图形的周长。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能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通过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猜一猜、量一量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知,并在体验、交流中升华为理性认知。

        教具准备:各种图形,直尺、绳子、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蚂蚁公主》动画片段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动画。你们想看吗? 小蚂蚁上课打瞌睡,老师让它去做做运动。大家仔细来看,这只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课件出示)。

        你能说说小蚂蚁是怎样做的吗?(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板书:一周边线

        小蚂蚁爬过的路程就是沿着树叶的一周边线。

        2.小蚂蚁看到美丽的树叶非常高兴,同学们想不想把树叶的轮廓描下来?

        学生描出P44中?描一描?两片树叶。

        谁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实物投影演示)说说是从哪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3.树叶一周边线你能找到,那么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你能找到吗?

        出示另一幅图(游泳池)学生指出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

        4.小结: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口的周长。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什么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呢?(指生说)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5.那你能说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呢?出示P44中?描一描?两片树叶。

        学生看图交流什么是树叶的周长。

        二、实践操作

        1.找一找

        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那么你能指出图形的周长吗?

        出示松树和五角星的图形,学生指出图形的周长。

        引导学生说清从哪开始,到哪结束的。

        2.摸一摸

        平面图形的周长你能指出来,那么我们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你也能找一找吗?

        摸一摸(1)数学书封面的周长。(2)课桌面的周长。

        3.描一描

        同学们真了不起,既能找到平面图形的周长,又能找到什么物体表面的周长,那么你能描出老师所出示的图形的周长吗?

        描出45-1中图形的周长。全班交流。

        强调汽车图形的周长。(边线指的是图形最外围的一圈。)

        4.判一判

        出示四个图形,学生判断是不是图形的周长,并说明理由。

        5.算一算

        小组合作,量一量图形的周长,并完成表格。在小组活动之前,先看清楚要求(课件出示要求)

        请你从中选择你喜欢的图形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周长。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是怎么算的,提问:你是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的? (长方形形的周长就是把它四条边加起来的和)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树叶的周长的? 方法:用绳子围着曲线围成的图形绕一圈,再把它拉直测量。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圆形的周长的?

        小结: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三、巩固应用

        1.用四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周长》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

        2、借助实际操作,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树叶若干;直尺、绳子、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有一位可爱的小嘉宾,要跟我们共同上这节课,你们看,它是谁?多么可爱的机灵狗呀,听一听它想对你们说什么?(课件:机灵狗:同学们好,见到你们真高兴!我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是一只喜欢运动的小蚂蚁。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课件:蚂蚁绕树叶跑)同学们要认真看小蚂蚁是怎么运动的。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树叶的一圈还可以怎么说?(一周)

        师:你们说的很对,小蚂蚁是这运动的,拿出你们的小手跟小蚂蚁一起爬一爬吧。(边放课件边说)(小蚂蚁从一点出发沿着树叶外边缘爬一周再回到起点。闪 小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描树叶的周长。

        师:同学们,你们也想得到这样一片美丽的树叶吗?它已经轻轻的飘落到你的身边了。(各种形状真,假)快,找一找。快告诉老师你找到的是什么树叶?你们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树叶,用你灵巧的小手来描一描它的周长吧。谁描的又快又好,这片树叶就属于谁。老师有一片漂亮的大树叶,谁愿意到前面来描?你是怎么描的?(生边说,师边指导:从一点开始,沿树叶外边缘一周再回到起点,这就是树叶的周长)你描的很好!这片漂亮的大树叶送给你了。

        师:谁跟他描的方法一样。不一样的,你是怎么描的?看来呀,不管你怎么描都是沿着树叶的外边缘描一周,是吗?

        2、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树叶周长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那怎样来量出树叶的周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交流。(用线,学生回答,老师演示)

        说到用尺时,可以这样问:其他小朋友觉得怎么样?

        请小朋友也来用老师的方法来量一量你们手中树叶的周长。同桌相互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量的快,做的好。

        学生活动。

        交流:把学生的树叶贴到白纸上,下面标出树叶的周长。让学生比较一下。

        3、摸生活中的周长

        (课件:你们真是好样的,量出了树叶的周长,那能不能在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周长呢?)

        找、量身上的周长 :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你能找一找吗?你们想知道谁的腰围,谁的头围。选择其中一个来量。看谁量的又快又准,量好的同学汇报你量的是谁,怎么量的。(学生说,到前面量,教师更正)

        4、测量一组图形的周长

        分组进行,可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5、分组汇报

        6、提问小结:什么图形可以直接用尺量?什么图形不能直接用尺测量?

        三、实践运用,鼓励创新

        课件:第一关,考眼力。老师邀请你们到我家去做客,看漂亮吗?请你说一说你看到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周长?

        课件:第二关,玩拼图,打出字:请你们在粘板上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算一算它的周长,看谁摆得快,算得准。)

        摆好的同学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图形,周长是多少,每个小组送一份作品,到前面来。

        第三关。(课件:第三关争冠军,(打出:小白兔和小灰兔在不同的图形边上赛跑,它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吗?)

        你们猜一猜,到底谁说的对。(课件:平移)边演示课件教师边说,两边平移,长度不变,周长一样。

        四、联系实际,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好了,今天关于“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