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小学作文 小学作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zmhk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1.人教版二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2.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

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4.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儿童乐园》教案三篇

5.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怎么上

6.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教案# 导语《标准》指出:学生应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对数据的统计过程要有所体验,要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课稿一

       这次说课,选择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统计》。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法及学法指导、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先说教材:

        1、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册教材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 2 个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的继续, 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每格表示 5 个单位)进行知识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衔接的作用。

        2、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

        3、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个代表 2 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用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情况:

        接下来,是对二年级学生情况的分析。 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初步具备了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记录方式,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 个表示 1 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另一方面,除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基础以外,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组合作的经验,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我将主要谈一谈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新授课阶段,也就是在第一课时中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包括了以下 4 个教学环节: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统计过程的感受和体验;巩固与拓展深化练习;课堂总结评价。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第一课时中,我选中的切入点依然是教材中例1 的情景:“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就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对每种小动物的喜欢程度,统计知识会帮助我们的。”

        2、统计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揭示课题以后,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

        具体来说,有 4 个小步骤

        (1)个人选择,收集数据。就是让学生在调查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组长对组内同学的调查表进行收集。在这个小环节中,要注意 2 个小问题。一是提醒学生只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 二是注意调查表的数量和实际人数是否相符。

        (2)数据的整理和记录。收集上来的调查表,自然要进行汇总。在小组学习中,每人选择记录其中的一种小动物,同时,为了能更好的反映问题,还要选择一个小组到黑板前进行分别记录。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不过,为今后着想,应引导学生尽量选择“正”字的记录方法。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鉴于这种随机调查中数据的不确定性,调查表中的数据由教师进行汇报,学生只是负责记录即可。

        (3)数据的描述。对数据的描述,一个是学生根据自己记录的数据,小组内合作完成统计表, 另一个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关于这一点,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教学梯度。首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可是,由于课前准备的条形统计图格数有限,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问题:格子不够。这样,就进入了下一个层次:“同学们,既然格子不够,就请你动动脑筋想一想,或者和其他同学商量一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可能会想到许多中解决方法,比如说接着往上涂, 涂在另一边等。当然,如果有学生想到了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方法,那么,在经过了展示、交流、汇报、比较以后,学生自然感受到 1 格表示 2 个单位将是解决方法;反之,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那么,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了 “同学们,老师也想到了一种解决方法, 你想不想听一听?”最后,进入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本节课的精髓所在:按照以一当二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统计图。在这里,也有几个问题要处理好:一是统计图左侧的频数变化范围要补充完整,一是要提醒学生以一当二的一致性,再者就是数据中若出现了单数,半格的处理或者涂法。

        (4)数据的分析。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 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并解决教材中的练习题。

        3、巩固与拓展深化练习。

        由于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费时会比较常,所以,本节课的巩固拓展练习只安排一个内容即可:教材中练习第二题――某地区 11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

        关于这一个练习内容,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几种气象标记。

        (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统计表,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行展示。

        (3)是对统计图表的分析,在这里,尤其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语言表述的清晰、准确性。

        4、课堂总结评价。

        最后,进入本节课的课堂总结评价阶段。由于这一节课,教学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且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所以在评价时,可采用小组内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表现。

        教法及学法指导: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第四大部分内容――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指导。本节课需要做到的课前准备有:调查表、4 种动物卡片、统计表和空白统计图、实物投影等。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调查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法等。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等。五、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尤其是让学生经历了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分析的整个过程,学生将会初步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真正从实践的层面上了解了统计的意义,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精神也将得到培养和锻炼。

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与上一册教材比,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因为统计的数据比较大,如果还用一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根据本节课收集的数据来进入学习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后还会学习用一格表示5、10或更大的单位。

        二、说教学目标

        1、学生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是教法与学法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能更好地获取知识,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让他们不由自主的进入学习的状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2、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法,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在记一记,画一画,在与同学的交流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与课时安排

        教学准备:统计表,统计图、动物卡片和水果卡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定标。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呢?同学们讨论,这就要统计知识来解决,引入课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状态中,从而激活了思维,也为下步更好地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过程的体验,统计意义的了解做好了铺垫。

        第二步,同学们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填写统计表。先提出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记录四种小动物的人数呢?同学们已在一年级学了一些简单的记录方法,有的会说画圆,有的会说画三角形,有的会说画√画×,还有的会说画正字……接着引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记录完后,再向全班展示记录结果,让大家比一比,评一评哪种方法记录比较简便,如果同学们没发现,老师就引导同学们观察发现,因为一个正字是五画,我们可以采用乘法口诀或乘法算出结果,即使数字再大一些,记录起来也比其他的方法美观、好计算。最后把记录结果一起填写在统计表里。初步体验到用正字记录方法的简便,也为以后学习用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打下基础。

        第三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认识一个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首先让同学们观察发现统计图上的信息,再根据发现的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最后请同学们根据统计的结果。这样同学们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深刻感受到统计的作用真大呀。

        第四步,巩固练习与延伸。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此环节,我请同学们继续用学到的统计知识,现在调查我们班上喜欢跑步、游泳和跳绳的人数情况,然后完成统计图和问题。最后延伸两个问题:1、如果人数是单数的话怎么画统计图?2、之前我们学过统计图时可以用1格代表1,今天又学习了用1格代表2,现在你们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往后面所学的知识迁移。

        第五步,全堂总结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次的认识,从而加深印象,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生谈话(播放歌曲)

        知道短片里的小羊出现了多少次吗?该用什么方法统计呢?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最熟悉的动画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二、经历体验

        1、收集数据

        (1)、学生收集数据

        A、短片快速地播放一遍,学生开始统计。

        B、再次播放短片放慢速度,学生记录。

        讨论该通过什么方式把它记下来,最后发现可以小组合作记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源于现实情境需要,分工协作,体会合作魅力;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在统计时,单靠自己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小组的分工合作。

        (2)、小组分工合作,用正字法进行统计

        (3)、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每种羊各出现了几次?

        师:我们一起来完成统计表。

        2、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3、制作统计图

        (1)、学生尝试独立制作统计图

        学生画统计图时,强调在涂格子时不要超出格子,要涂满。

        (2)、展示评价学生的统计图

        设计意图在矛盾的数学情境中,使学生经历从一格表示数量1至表示数量2乃至更多,真正体现具体至抽象的数学化过程。

        4、解决问题

        (1)、师:根据统计图,你帮老师解决这些问题吗?

        (2)、师:你还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巩固体验

        1、创设情境

        2、独立填写统计表、给统计图涂色,老师适时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评价。

        4、请学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请同学回答。

        四、总结延伸

        你能看出今天所学的统计知识与一年级的统计知识的不同是什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二年级上册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 我们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2. 我们要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 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5的乘法口诀。理解其意义。

        教具: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 读一读,并说一说各表示什么?

        3×2 4×5 3×6 5×2

        2、(出示课件)看图说出是几个几,再列式。

        二、激趣导入

        1. 画手激趣。

        谈话:(老师伸出自己的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你能把自己的手画下来吗?请小组的每一个同学把自己的一只手画在一张卡纸上。

        学生在小组里活动后(5人一组),在全班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

        2. 数手指。

        提问:请小朋友看自己小组画出的图,你能数出图上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吗?

        谈话:你能把表格填完整吗?(出示课件)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表格填一填。

        手的只数 1 2 3 4 5

        手指的个数

        学生看图边数边填表。

        反馈:你是怎样填、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一边数一边填,也可能一边加一边填)

        提问:小朋友想的方法都很好,除了这些方法外,你还能想出更好的算法吗?(用乘法算)

        谈话:很好,下面我们就用乘法算一算。(揭示课题:5的乘法口诀)

        三、 自主探索

        1、尝试编口诀。

        提问:(指图中的一只手)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也就是几个5?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1个5 1 × 5 = 5

        再问:你能根据1 × 5 = 5编一句乘法口诀吗?(板书:一五得五)

        要求: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独立编出其他5的乘法口诀,并把编口诀的过程写在下面的练习纸上。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商量。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谈话: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到黑板上编出口诀,并说一说编的过程。其他的小朋友可以进行评价。

        3 记忆口诀。

        谈话:请小朋友自由地读一读5的乘法口诀,看谁最先记住这些口诀。

        反馈:记住5的乘法口诀了吗?你是怎样记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学生中可能出现:由其中一句口诀推出与它相邻的两句口诀;5乘几结果的个位上不是5就是0;用手指帮助记忆,一个五、两个五……)

        4. 游戏练习。

        对口令。师生互对、同桌互对。学生齐背口诀。

        四、 巩固深化

        1. 补充口诀。(出示课件)

        2. 完成复习中的两道习题答案。并说明运用了哪句口诀?

        3.游戏: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口答乘法算式的结果。

        4. 比较大小

        5.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习后,比较每组两道算式,说一说如果忘了某一句口诀,可以怎样想。

        6. 送信。

        出示四个信箱,上面分别写着10、15、20、25等数,学生按照信件上的信息(如:“二五一十”“5乘4 =”“2 × 5 =”“5 + 5 =”等),将信件投入对应的信箱。

        五、 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案范文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1页

        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在编制5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让学生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提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本节课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与引领下制定了如下教学环节。

        1、 引导编写“三五十五”这句口诀。

        2、 自主编写一五得五、二五一十、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这四句口诀。

        3、 根据口诀找规律记忆。

        4、 课堂练习。

        5、 总结全课。

        根据教学思路制定了如下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 理解记忆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计算。

        2、 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

        3、 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

        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亲历并理解口诀的形成过程和口诀的含义、作用。

        教学设想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的问题情境法和探究学习法。

        激情导课:

        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运用了许多儿歌的形式帮助我们快捷,方便地解决了许多加减法的计算,比如数的组成,和老师一起说一说5的组成好吧?5能分成1和4,1和4组成5,5能分成2和3,2和3组成5,5能分成3和2,3和2组成5,5能分成1和4,1和4组成5.今天我们把算式也编成口诀帮助我们学习,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

        明确目标:本节课我们有三个学习目标1、编口诀,2记口诀,3用口诀

        预期效果:课前老师让你们粘贴的国旗图形你们做好了吗?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了么?(一面国旗上有5颗星)你们真是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好孩子,课前的前置性作业完成的这么好,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这节课,有信心吗?(有)[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为编制相关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

        明主导学:

        一、探究5的乘法口诀

        (一)、编“三五十五”这句口诀

        接下来我们一起编口诀,请看大屏幕老师也带来了什么?(国旗图),这是1面国旗,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一面国旗上有5颗五角星),继续观察又增加了几颗星?(5颗)再来一面,又增加了几颗(5颗),是几个5(3个5)现在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三面国旗,每面国旗上有5颗星,一共有15颗五角星,)谁能提出数学问题?(3面国旗一共有几颗五角星?你会列示解答吗?拿出练习本,独立列算式,看着算式编句口诀编好后告诉你的同桌,你是怎么编的?

        自主学习:

        同桌编口诀,教师巡视编的情况。

        展示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这个小组举手最快,就你组吧!

        组1:(我们组列的算式是5+5+5=15,编的口诀是三五十五,三五表示什么?(3个5相加是多少?)

        组2:我们组是看图编的口诀,3个5 就是15. 所以三五十五,师:老师为你的出色表现而感到自豪

        组3:我们组列的算式是3×5=15,或5×3=15

        师:他和算式又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么?

        组4:(3和5是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15是乘法算式中的积。)(你的发言虽然不是很完整,但是能大胆是好样的)3和5是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十五是积,也就是乘法算式中的得数。

        师:如果不看图形三五十五这句口诀还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画圆圈的形式从纸上划出来吗?

        生:生在纸上用圆圈画图表示意思,教师巡查。

        组5: OOO OOO OOO OOO OOO或

        OOOOO OOOOO OOOOO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图了解学生对三五十五这句口诀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师:看来呀同学们对三五十五这句口诀理解的非常透彻,看着三五十五这句口诀,你还发现他在书写上有什么特点?

        组6:小数字写在前,大数字写在后。乘法口诀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还有没有不同的发现?

        组7:我们习惯上还发现三五的小数字在前,大数字在后并且口诀中不写等于号)一句口诀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亲自编三五十五口诀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三五十五理解的非常透彻,基本知道口诀的含义与来源。

        师小结:今天同学们参与的人数很多,讨论的也很激烈,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刚才我们通过三面国旗图编出了三五十五这句口诀,同学们在学习中不仅能独立思考,还能与同伴合作交流,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那么

        (二)、1面,2面4面5面国旗又能编出哪些口诀呢?

        1、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多少?2、想一想,填一填,完成表格3、说一说,议一议,你的发现。

        国旗面数几个5乘法算式乘法口诀乘法算式

        自主学习:

        学生编口诀,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现在我们这样汇报,小组选一幅图来汇报,那个组先来,这个小组的同学永远是这么积极,大家一定向他们学习,,

        组1:我们组选的是第二幅图形,两面国旗是2个5,列的算式是2×5=10,或5×2=10,编出的口诀是二五一十,如果没有图形呢?只表示2个5吗?(既可以表示2个5相加是多少?还可以表示5个2相加是多少?)其他组有没有不同意见(二五得十)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组2:我们组选的是第四幅图,列的算式是4×5=20 或5×4=20编的口诀是,四五二十。

        师: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提问)(设计意图:关注每位同学对口诀的理解情况)

        组3:五五二十五呢?,(指名提问)为什么只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呢?(生;因为两个因数相同,交换位置积不编)

        组4:汇报一五得五,

        师:一五是什么意思,得呢?五呢,为什么其他四句口诀没有得字,而一五得五要写得字?

        组5:其他四句口诀的得数满了十就不写的或等于,二一五得五没满十就要写得表示站位,所以前面那个小组编的二五得十,显然读起来不顺口。另外从数的读法与写法分析,10读作一十,写在一十

        教师小结: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在合作时分工非常明确,而且当同学回答不完整时能做到及时补充。合作的非常好。自己编出了乘法口诀我们把自己的成果一起读一次好吗?口诀编好了,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他呢。[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出其余的四句口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以及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口诀来源的理解。

        (三)、寻找规律,记口诀

        读一读5的乘法口诀把你发现的小秘密讲给同桌听。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组1:口诀的第一句都是12345,从小到大排序,

        师:对啊,这样很有顺序,记起来方便。容易多了。

        组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5(都是5的乘法口诀)。

        组3:口诀相邻的两句中的下一句比上一句多一个5得数就多5,那师:如果老师忘记了三五十五,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老师记住呢?

        组4:口诀的后半句不满十就写上得字,满十不写。

        组5:一句口诀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发现,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四)、记口诀

        1、接下来用我们找到的规律记口诀好不好,看到同学们都累了,活动活动好不好。

        教师和学生一起拍手齐读口诀

        2、好下面用我们找到的规律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口诀,记住背给同桌听。,下面我们来活动活动

        3、开火车:

        老师说出口诀的半部分,学生补充口诀的后半部分。(先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口诀,再打乱顺序。)接下来,和老师对口诀?,一起来好吗?谁单独敢和我较量?和老师一起对口诀,教师出前半句,或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对、例如三( )十五等,老师为你们的出色表现而感动。

        三、课堂练习

        1、数学医生

        一五(五) 三五( 15 ) 五五( 二五 )

        四五( 2 十 ) 二五( 十 )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四五( ) 二五( )

        师:学习口诀有什么用呢,你知道吗?

        生1: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生2;在解决问题是用口诀能马上算出得数)

        2、用口诀

        下面我们感受一下口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好不好?出示萝卜兔,冬天到了,兔爷爷给小兔准备了过冬的食物萝卜,仔细观察,一共有几个萝卜,谁能很快列算式计算

        任务三:用口诀(做一做)

        师:利用口诀的确能使我们的计算简便。

        检测导结,你对今天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赶快拿出检测题测测吧 (同桌交换,集体讲评)

        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1、知识上。2、方法上。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想学什么?(还想学6,7,……的乘法口诀,那好,回去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编6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5×5=25

        二年级上册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直观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及意义。

        (2)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会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2)引导学生找到口诀规律,寻找的记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并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小黑板、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乘法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2、 出示小黑板:

        把下面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4+4+4+4+4 8+8+8+8+8+8+8 6+6+6

        3、大家掌握的很好,但要算出结果却很麻烦,不过老师能很快算出结果,大家信不信,试试看!玩游戏,同学们说出一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老师能在一秒钟之内说出结果,来,神不神,其实老师用的是一个法宝,(神秘的)乘法口诀,板书,在我们的祖先又称为“九九歌”

        二、探究新知。

        1、引导编口诀。

        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也就是求几个5是多少?怎样列式?

        板书:1个5 1×5=5 5×1=5

        如果编口诀就是“一五得五”

        两只手有几个手指?也就是求几个5是多少?师生一起列式、编口诀。

        2、尝试编口诀。

        3只手有几个手指?4只手呢?5只手呢?

        (1) 让学生试着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

        (2) 小组交流。

        (3) 汇报:3个5 5×3=15 , 3×5=15 三五十五

        4个5 5×4=20 , 4×5=20 四五二十

        5个5 5×5=25 五五二十五

        3、记口诀。

        (1)齐读口诀。

        (2)找规律记口诀。

        (3)对口令记口诀,打乱顺序记。

        (4)读歌谣 ,记口诀。男女生齐背,个人背。

        三、拓展应用。

        1、我能行(练习十第3题)

        一五( )二五( )

        三五( )四五( )

        五五( )

        2、你一定会 (一句口诀说两个算式)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二五一十 五五二十五

        3、(练习十第4题)

        4、想一想

        5×1=( ) 5×2=( )

        口诀( ) 口诀( )

        5×3=( ) 5×4=( )

        口诀( ) 口诀( )

        5、课本第51页的“做一做’.

        6、做练习十第8题。

        7、提高题。(出示课件)想一想: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走2大格代表几分钟, 走3大格……能用上5的乘法口诀吗?

        四、归纳总结。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说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我整理了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桃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能正确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和含义。

        教具准备:CAI、小圆片、三角形、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引探准备

        小熊过生日,请来了许多小动物一起庆祝。并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招待大家。

        二、引探过程

        1、小猴分桃

        (1)、观察画面,猜一猜2只小猴会怎么分8个桃子?可以用小圆片代替桃子分成2堆,看看你能想到几种分法。

        (2)、集体交流方法,课件显示。

        (3)、总结4种分法,提问: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公平?

        2、游戏:分铅笔

        (1)、出示10支铅笔,要分给两个同学,而且要求他们分到的一样多,应该怎么分?

        (2)、学生展示后小结:像刚才分铅笔这样,每个人分到的都同样多,我们就把这种分的方法叫做“平均分”。

        (3)、出示1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结果会怎样?(隐含余数的思想。)

        3、巩固练习:判断几组图形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说说你的想法。

        4、小兔分胡萝卜

        (1)、4只小兔分萝卜,分得不公平,吵起来了。那怎样才能使4只小兔平均分24个胡萝卜呢?

        (2)、小组同学讨论讨论,用小棒代替萝卜分一分、摆一摆。

        (3)、指名上台边说边摆,展示分的过程。

        (4)、小组讨论交流: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需要平均分的情况?

        (5)、刚才我们讨论的平均分都是有具体数量,可以一个一个分的。在生活中还有一些没法数,却也要平均分的情况。比如:3个小朋友平均分一瓶可乐,那又要怎么分呢?(试一试)。

        三、引探实践

        1、分松果

        (1)、出示26个松果图,如果每只松鼠分3个,猜一猜,来了几只松鼠?

        (2)、拿出学具纸,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找出正确答案。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业。

        (4)、大家用各自不同的方法表示,但都是将它们5个分一份,一共可以分成5份,也就说明来了5只小松鼠。不过最后还有1个剩下的,也就是多余的。

        2、小动物分组

        (1)、回忆一下,小熊都邀请了哪些伙伴来过生日?

        (2)、12只小动物分组做游戏,每组的数量要一样多,也就是要平均分,可以怎么分?独立思考。

        (3)、小组内交流。可以用12个三角形代替小动物摆一摆、分一分。

        (4)、集体交流,课件出示。

        四、引探小结。

        五、教学反思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册,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这一内容是学生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同时使学生初步体会“余数”的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能正确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和结果,并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学习内容,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学习。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以引探教学法为主,结合多种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趣味导入,而且一直以小熊过生日、请客这一条线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轴,使教学活动具有整体性和节奏感,同时,学生的积极性高,又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创设了有利条件。

        在探究新知部分,首先安排的是小猴分桃。在这里,我激励学生先猜一猜两只小猴可能会怎么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意识,再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我在倾听孩子们想法的同时,又抓住了恰当的机会进行情感教育。然后再通过说一说“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同样多”、“一样多”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开展了分铅笔的游戏,将10支铅笔分给2个人,要求每个人分到的同样多,以此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同样多”的思想,从而引出平均分的含义。当然,“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得比较多,所以我并没有用固定的语言进行表述,而是用同样多、一样多等词语来代替。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将1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使学生初步体会余数的思想,将数学知识纵向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含义,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哪组图形的分法是平均分,哪组不是,并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虽然题目比较简单,但能让大部分学生的想法得到肯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更强烈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特别是对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爱学,有兴趣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才会更有主动性。

        之后,我设计的是小兔分萝卜,用小兔的争吵声来吸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部分比前面稍加难度,分的份数增加到了4份。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边交流边摆学具,并指名上台演示自己的方法,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有利于形象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值得说明的是在组织学生“平均分”时,我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思考,实践,这样,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进一步将活动延伸,引导学生回想在生活中遇到的平均分的现象,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在这个时候,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认识没有具体数量的平均分的方法,比如几个人分1瓶饮料、分豆子、分米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整个引探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在童话故事里“动中学、学中乐”的过程,既发挥了引与探的作用,又体现了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部分,引探实践。在这里,我安排了两类练习题,一类是孕伏题,也就是为今后学习做准备的题,通过“分松果”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另一种等分的现象:“已知有26果,每只小松鼠分到的都是5个,猜一猜,来了几只小松鼠?”学生将图画纸上的26果,借助于“圈一圈”、“划一划”等方法,将外部程序内化为智力活动,初步建立了平均分第二种分法的表象。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余数的思想。二是开放题,也就是具有一定思考性、方法答案有开放的题。“将整堂课出现的12只小动物分组做游戏,要求每组数量同样多,可以怎么分?”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分、摆学具来寻找答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局限在一点上,而是放开了去,形成了本堂课的又一个讨论表现的高潮。

        最后,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做了一个自我评价,师生一起融入到小动物的游戏场景中,愉快地结束了课堂教学。

《分苹果》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

        2、出示只题图: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数吧。

        3、揭示课题。

        二、感受新知

        1、 动手操作 现在老师想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可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老师呢?

        2、学生汇报分的情况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电脑上拖动苹果演示学生的分法。

        3、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

        4、 根据这种分法,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1和91+9=109+1=10  10-9=1  10-1=9

        2和8  2+8=10  8+2=1010-2=810-8=2

        ……

        4、对数游戏

        老师出示一张数学卡片,你伸出的手指数和老师的数字合起来是10。如我出2,我出8,2和8组成10。

        三、巩固练习

        (1) 连线

        (2) 摘苹果

        (3) 猜电话号码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分糖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实际上,从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要获得的是试商的经验。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把30名学生分成6组,分别是两个4人组,两个5人组和两个6人组。)活动一:介绍每组人数。(通过了解各小组的人数情况,复习平均分的含义。)请小朋友介绍自己所在小组的人数,要求是:不能直接说出人数,但可以出一道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大家算出你们小组的人数。

        根据每组小朋友介绍的情况,大家思考:今天我们班的分组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如果平均分组,每一组有多少人?

        活动二:分20块糖果。

        1.提出问题。

        展示一包糖果请小朋友观察,猜猜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动手分一分。

        请小朋友用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每次分几块?几次分完?然后,动手分一分。

        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展示表格)横着第一行表示5位小朋友,竖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数,中间表示每次分的结果。

        (学生在分的时候,教师巡视辅导,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

        3.交流分糖果的方法。(既要体会分法的多样性,更要体会平均分小数目的物品时应用乘法口诀的简便性。)

        小朋友都分完后集体交流。先看黑板上展示的分法,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可以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对每一种分法,都要引导学生边分边估:每次分了多少块糖果,还剩多少?几次分完?

        发现一次就能分完20块糖果的,请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把平均分与应用乘法口诀结合起来。

        活动三:分100块糖果。(大数目的平均分)

        1.提出问题。

        “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的问题解决了,如果糖果再多一些,小朋友还会分吗?

        拿出一大包糖果,让小朋友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估计它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

        2.分组分一分。

        用100根小棒代表100块糖果,这么多糖果怎样分呢?第一次分几块呢?希望第一次分了之后,剩下的更少一些,便于更快地把糖果分完。因此小组首先要商量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再进行分工(有人负责分,有人记录,有人检查),最后再动手分,在表格中认真记录分的过程。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分几根,要用去多少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可以怎么分……)

        3.汇报小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在各组汇报时,要关注是否有以下两种有价值的分法。

        (1)第一次每人分10根,要追问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够分的情况下,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如6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10根,6个10就是60,还剩40根。

        (2)在一边分一边估算的过程中,用上乘法口诀的。

        对于6人小组的分法,还要着重引导思考:剩下的4根为什么不继续分。

        4.小组讨论。(给学生再次机会,调整或改进原来分的策略。)

        让你们重新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本组的每一位同学,你们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

        活动四:制定乘车方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乘车的意见。)

        有3种车:限乘4人,限乘6人,限乘11人,50位小朋友出去郊游,怎样乘车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1.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引导学生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体会人数不同不是平均分,把抽象的“平均分”的意义蕴含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

        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在解决分10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在分10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

        〖案例点评〗

        教师结合教材与当时的讲课情况,开展了介绍小组人数和两次“分糖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在分糖果的活动中,教师在尊重学生分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分法的多样性,体会分大数量物品时哪一种分法比较合适。另外,在这节课中,每次分糖果前,教师都让学生先估计有多少块糖果,再开始分,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只是课堂有些超时,教师是否应该根据当时课堂的活动情况,及时地调整和取舍教学环节。最后一个活动“租车方案” 可作为备用活动,有时间则进行,没时间则舍弃,这样的课堂才更自然、鲜活。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儿童乐园》教案三篇

        #二年级# 导语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学数学是令自己变的理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数学本身也有自身的乐趣。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生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2、明明今天过生日,他带来了生日蛋糕和我们共同分享,我们一起为他唱个《生日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四、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2.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感知角,会判断角,并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放多媒体,生猜图形,揭示课题。

       师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第38页主题图。

       生观看主题图从图中说出物体上的角,初步感知角。

       2.生从自带的三角板上找角。

       生生相互找角,指角。

       3.生从生活中找角。

       生举手汇报。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1.生折角。

       生从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顶点和边。

       2.电脑抽象出折纸的角,生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3.出示活动角让生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且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1)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

       (2)生动手操作活动角。

       (3)生说发现。

       四、画角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五、巩固练习

       1.判断。

       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六、拓展、游戏

       用角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七、课后小结

        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的:

        1、在学习2、3、5乘法口诀的基本上引导学生学习4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2、掌握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4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开火车口算卡片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小熊请客图。

        师:今天小熊家来了许多客人,小熊采了许多红果,要把它们串成糖葫芦请客人们吃,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小熊准备了多少红果吧。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贴出一串糖葫芦图和表格。

        师:小熊想把4个红果串成一串,那么2串有多少个红果呢?3串、4串9串分别有多少个呢?你能用所学的方法列式解答,并编出乘法算式吗?

        (可先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说出42=8或24=8,再编出口诀。)

        (1)独立思考,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填表结果和自己的思路。

        (3)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板书算式和口诀。

        (学生通过前面5、2、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对此类新知的学习过程及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填表,写乘法算式和编口诀的工作。)

        (4)学生齐读口诀。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记忆口诀。

        独立背诵4的乘法口诀;同桌互背;师生对口令;小组选代表比赛对口令,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

        可采用小组接龙游戏,引导学生用数桌腿来记忆口诀。

        3、练一练第1题连一连。

        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3题。

        此题也应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再独立填写算式,说说自己列算式的思路和算式的含义。

        5、数学游戏

        先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小组合作找出复数的规律,按规律走出迷宫。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4.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课题: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1)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习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5.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们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们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们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们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们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们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们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怎么上

        #教案# 导语《儿童乐园》选自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二课。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有多少块糖》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时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意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1.课件一套

        学情分析

        相同加数的加法,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相同加数加法,用乘法表示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朋友们,大家好﹗去过宜昌的小朋友请举手,能告诉我你最喜欢在宜昌哪里玩,噢,那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下一次我去玩请你们给我当导游好吗?那我先谢谢大家。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数学王国一个好地方玩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乐园,希望大家能学得轻松快乐!. (板书课题:儿童乐园)

        二、设置疑点,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儿童乐园》插图1.

        2师:图中的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在玩什么呢?生答

        师:你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内交流并列式计算)

        3、学生汇报:要求每组提出最感兴趣的问题.

        4、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板书:有多少人坐飞机?小火车上有多少人? 划船的有多少人? 坐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师:指名同学列式解决刚才的问题.

        生:2+2+2+2=8(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呀?(加数相同)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板书(4个2)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针对2+2+2+2+2=8进行进行教学。师介绍如何列出乘法算式,读法与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师:黑板上的另外几道题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在草稿纸上试一试。

        生: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生:4+4+4+4+4+4=24(人)4×6或6×4=24(人)

        师:女生回答的非常棒,列了两种算式,那谁知道算式中“6”是从哪来的?

        生:“6”表示有6个4相加.

        三、巩固练习.

        一,摆一摆小棒:要求:摆出能用乘法算式计算的图形,并列出算式

        二、填一填.一式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9+9+9+9+9+9=表示_____个____相加,列乘法算式是____×____或____×____.

        2、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3+3+3+3=______×______ _或_____×_____.

       1+1+1+1+1=______×或_____×_____.

        8+8+8+8+8+8=______×______

        5+5+5+5+5+5+5=______×______或__ ___×_____.

        9+9=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三、读一读.

        2×3     4×6      7×3      8×2         3×5      4×4         8×1          2×9

        四、看图列算式.

        1.☆☆☆  ☆☆☆  ☆☆☆  ☆☆☆  ☆☆☆  ☆☆☆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  ▽▽▽▽▽▽ ▽▽▽▽▽▽▽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 ◇◇◇◇◇◇◇◇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4.画一画:根据乘法算式画图,有困难的请用小棒摆一摆2×3   4×2

        四、深化练习

        一、师:刚才学习中大家不难发现学习的问题都可以用加法计算出结果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乘法,学习乘法有什么好处呢?

        1、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三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   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__   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100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   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篇二

        教学目标: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 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 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习

        1、判断题。A: 。。 。。。

        B:。。。 。。。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 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 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 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 坐火车的有几人? 划船的有几人? 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 表示6个4 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

        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或者会用相应的相同加数连加算式计算乘法算式的结果,都是学生是否理解乘法运算意义的标志。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关键是确定两个乘数各是多少:一个乘数就是相同的加数,不会出错;另一个乘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它隐含在连加算式中,要加以强调。这也是教材设计的一个亮点。强调这一点,有助于加深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昌吉市第一小学地处郊区,与农村相邻。由于地处城乡结合处,学生生源多属于农村及外地打工子女,学生虽有吃苦耐劳精神,但由于生活环境、经济状况都较差,学生接受外界信息资源条件较差。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数学的王国里有一个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儿童乐园”!想去看一看吗?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有乘飞机的,划船的,还有坐火车的。

        生:我发现了每架飞机上的人数同样多,每节车厢的人数同样多。

        师: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合作提问题,并列式计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①有多少人坐小飞机?④休息的有几人?

        2+2+2+2=8(人)1+2+3=6(人)

        ②划船的有几人?

        3+3+3=9(人)

        ③小火车上坐有多少人?

        4+4+4+4+4+4=24(人)

        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左边的算式加数相同,右边的算式加数不同。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儿童乐园”这一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到了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在生活中处处存在。通过观察发现了所有的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两类,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1.针对算式4+4+4+4+4+4=24(人),进行乘法教学。

        师:在上面这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生:相同加数是4,有6个4。)

        师:6个4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边说边板书)6×4=24或4×6=24。并结合所写的乘法算式介绍它各部分的名称与读法。

        2.请各小组把本组刚才列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汇报。师追问:2+2+2+2=2×4时,4是从哪儿来的?引起学生关注和讨论。

        (评析通过讨论“4”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计算相同加数的连加问题,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3.利用乘法知识试一试。(教材第5页“试一试”的题目)

        ①独立列式;

        ②相互检查;

        ③互相说一说:3×4或4×3中的4是从哪儿来的?7×2和2×7中的2是从哪儿来的?

        ④全班汇报、反馈。

        (评析试一试,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说一说,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设练习,巩固拓展

        1.看图列式。(电脑出示)

        ○ ○ ○ ○

        ○ ○ ○ ○ ○ ○ ○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这是()个()。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电脑出示)

        5+5+5=15,这是()个5相加,

        乘法算式是()×()=()×()=()。

        4+4+4+4+4=20,这是()个4相加,

        乘法算式是()×()=()×()=()。

        3.拓展练习。

        算式1+2+3=6和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谁能想办法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

        4.延伸应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评析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富有生活趣味;突出层次性、挑战性、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最后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在于:

        学生对练习题的掌握情况较好,正确率达到95%,但拓展练习中“1+2+3=6,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有一半学生不会写,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不灵活、不全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

       (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年、月、日》教案三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法(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

        2、能运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笔算的对位方法,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对位?的道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百以内的不进位加法。首先,我们先来复习我们之前就学过的一个知识,就是十以内的加法。

        教师随机说出十以内的加法,同学快速说出答案。这样经过大约五分钟的反复练习,使同学对之前学的十以内的加法进行很好的复习和巩固,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师:大家翻到课本的第11页,看这幅图。

        通过观察图画,组织学生讨论从图画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师:大家再翻到课本的第12页,看例题1。

        在学生看题的同时,板书:?例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有用的数据。

        师:现在谁能告诉我,这个题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35+2=。

        师:很好,现在我们已经列出了算式,怎么计算呢,哪位聪明的同学能告诉我?

        同学们积极发言,教师点评,总结不同的算法。

        师:很好,大家都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个新的方法,那就是列竖式计算,大家看黑板。

        师:我们首先用数小棒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看书上的图,大家讨论一下怎么用数小棒的方法来算。

        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重点突出在数小棒的方法中,将整十的和不足十的零散小棒分开计算。

        师:现在我们学习怎样写竖式,其实就是把数小棒的方法用数字表示出来。大家看黑板。

        教师板书竖式:

        35

        + 2

        师:大家看黑板,看看这个竖式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归纳出加法竖式的几个特点:一是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二是加号和横线缺一不可,加号表示加法,而横线是把加数与和分隔开来。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竖式的写法,接下来我们看一看怎样计算。

        边板书边讲解:从个位开始加,将上下两个数的个位加起来,写在横线下,然后再加十位,和写在横线下。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数小棒的计算过程理解加法竖式的运算方法。注意强调竖式的计算应从个位加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得出的和也应该与加数各位对齐。

        在讲解例题结束后,再次强调和总结不进位加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和书写规范。

        2、巩固练习。

        师:现在大家都应该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了,我现在就请几个同学上来完成做一做的练习来检验一下大家都有没有学会,看一看我们能不能把新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请五位同学上讲台做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32+6= 24+3= 5+43=

        21+3= 4+33=

        强调:列竖式、注意书写规范、计算正确。

        对五位同学做的进行点评,好的予以表扬,不好的指出错在了哪里,进行更正,并强调正确的书写规范。

        3、教学例2。

        师:请大家看课本13页的例题2。

        板书:?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教师引导同学分析题意,找出有用数据,并列式。

        板书算式:35+32=。

        师: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加法,只是我们之前算的都是一个两位数加一个一位数,现在两个加数都是两位数,该怎么用竖式计算呢?同学们先在练习本上试着列竖式计算一下。

        教师根据学生列竖式计算的情况,总结计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

        35

        + 32

        67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着重强调几点:各位对齐、加号与横线、从个位加起。

        课后小结

        师:相信同学们现在也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了,我们就来练习一下。

        请四位同学上讲台算做一做的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33+43= 24+61= 53+22= 37+40=

        根据同学做的情况进行讲评。再次强调不进位加法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

        课后习题

        1、计算题。

        10+19= 10+13= 14+2=

        12+13= 15+24= 17+32=

        13+43= 11+16= 16+22=

        2、应用题。

        1、小明昨天看了13页书,今天又看了12页,小明这两天看了多少页书?

        2、聪聪有24个糖果,明明比他多5个,明明有多少个糖果?

        3、数学考试冬冬得了75分,佩佩比冬冬多得13分,佩佩得了多少分?

        板书

        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案# 导语《年月日》是一节概念课,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对年月日又多少有一些了解。怎样在学生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将这么多知识点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闰年。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计算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天数。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引思

        2、观看孙悟空赠送的礼物-年历片,激疑引思。"这上面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秘密,你们快把答案找出来吧!"

        3、灯片出示思考题,同时师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大、小月

        同桌同学交流观察结果,老师请学生回答发现

        (1)1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月都有31天。

        (3)4、6、9、11月都有30天。

        (4)2月有时28天,有时是29天。

        总结:习惯上将31天的月份叫"大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

        哪两个连续的大月?

        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

        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叫它"平月"。

        2、如何记忆大、小月呢?

        先组织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计算全年天数

        问: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哪种算法最简便,再用计算器算出得数,汇报结果。

        问:为什么一年会有两种天数?主要原因在哪?

        归纳:二月有28天的一年有365天,我们叫它"平年"。

        二月有29天的一年有366天,我们叫它"闰年"。

        问: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之分呢?

        问:闰年比平年多几天?多的这一天放在哪个月?

        区分平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4、判断平、闰年

        持有1900年年历的同学有争议,老师及时发现,并说明:遇到整百年份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年、月、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练习:说一说下列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0年、1700年、1840年、1949年、1997年

        5、课外知识拓展

        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除了刚才所学的,你还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听。

        三、理解运用

        1、小明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动手操作

        放申奥实况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爱国思想。

        璧合 将不完整的20xx年年历片制作完整。

        要求:先两人交流讨论,再用最快的方法制作,做完后可美化年历卡。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你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秘密吗?那就课后查资料研究吧!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时平年还是闰年。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的运用年、月、日的知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

        1980—2003的年历卡、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故事导入

        喜欢金田一吗?喜欢柯南吗?那你们肯定很喜欢侦探故事对不对?老师这边有一个,想不想听?

        故事发生在1979年3月7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1979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刚刚大家猜了很多,到底对不对呢?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年、月、日”就知道了。

        2、加深对年、月、日的理解

        (1)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说明过去了(一天),(一天就是一日)

        (2)当我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时,说明已经过去了多久?(一个月)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的最后一页时,说明已经过去了多久了?(一年)

        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年历,认识大小月

        思考: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哪几个月的天数一样多?

        师:我们把31天的那个月称为大月,把30天的那个月称为小月,28天或29天的2月我们称他为平月。那家看看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一年中有12个月,有的是大月,有的是小月,谁能想个方法把他们很好的记住?

        (1)介绍“拳记法”

        师:这个我们把它成为拳记法,来,我们一起来数一遍,一月大,二月平,……

        现在数给你的同桌听听。

        (2)儿歌记忆

        师:老师这边还有一首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天加。来,我们一起来,边拍手边记住他。

        对于这首儿歌你有什么疑问吗?由儿歌引入平年、闰年

        2、认识平年、闰年

        (1)如果现在让你计算一年有多少天,你准备怎么做?(学生先自己说说自己的方法,然后选择你认为的好方法,最后自己算)

        汇报:平年——365天

        闰年——366天

        师:区分平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2)老师不用看你们手中的年历,只要你说出你拿的是几几年的年历,我就可以说出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要不要考考老师?

        学生考老师。

        你们还想试?告诉你吧,不管你们怎么考,我都能回答出来,因为我掌握一个小秘密,你们想知道吗?秘密就在这里(看黑板)——闰年:1980年、1984年、1988年,1992年……

        你能按照规律在再几个闰年吗?你们发现了每几年有一个闰年?

        (3)不如我们现在来做个实验,拿你们手中的年份除以4,看看有没有发现什么?

        汇报:平年的年份除以4,结果有余数,而闰年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所以要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就看他能不能被4整除,如果是4的倍数,说明他是闰年,如果不是4的倍数,说明他是平年。

        那1922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4)现在把书翻到第82页,把倒数第2段话看一遍,有没有什么要问的?

        “通常”、“一般”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1900年,1990/4=490,没有余数,但他不是闰年,而是平年,因为1990是整百数,当年份是整百年时,要能被400年整除,才能是闰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还有一段来源呢?听历史。

        所以我们有这样一句话:四年一润,百年不润,四百年再润。

        到现在为止,你能回答出那个侦探故事了吗?(因为1979年是平年,平年2月没有29日。)

        三、练习

        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 )日

        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小芳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 )和( )月

        今年的一月、二月、三月一共有()天。

        判断:每年都有365天。 ( )

        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 )

        1997年是平年。( ) (199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是我们祖国母亲迎回她失去儿子的重要一天,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一天)

        2008年是平年。( )(2008年我们祖国有什么大事呀?[北京奥运],看,这个特殊的日子在2008年,是闰年,那时你们已经上了初中,因此为了我们祖国更美好,现在我们应该好好的把握时间。)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年、月、日”,你掌握了什么?

        现在把书翻到第81页,把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看一遍,有没有什么想问的?

        现在老师把这首歌《三百六十五个祝福》送给大家,希望你们每一天都有一个愉快的生活。

        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1、3、5、7、8、10、12——31天

        小月:4、6、9、11——30天

        2月:28天——平年——365天

        29天——闰年——366天文

篇三

       教学目标:

        1、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通过大量关于“年、月、日”资料的收集和阅读,来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关于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方面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会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把“年、月、日”的知识与生活连贯起来,把有关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4、渗透爱国主义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

        平年、闰年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年历卡、草稿本、查阅的资料、预习年历上2月及全年的天数。

        教师:课件、水果卡片、2句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听课,高兴吗?那让我们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板书:2004年10月19日×时×分)

        2、2004年,“年”是什么单位?还有其他时间单位吗?(月、日、时、分),我们已经学过时分秒,今天我们来研究年月日(齐读:年月日)

        二、探索新知

        (一)自学年月日之间的联系

        1、年月日是表示较长时间的单位,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你在哪些物体上见过年月日的?(课件演示:物体上的年月日),还有许多,下课自己找一找。

        2、我们的日子一年一月一日的过着,你们知道一年一月一日的来历吗?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方面的小知识(课件演示:年月日的来历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跑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跑一周的时间为一月;地球在绕太阳跑的同时自己也在不停的自转,自转一周为一日。),原来一年一月一日是跟什么星球的运动有关系的?(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

        3、除此以外,年月日还有许多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自学书本44页,要求填写表格,并阅读后面的文字(大声)。

        4、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大月)谁补充?(小月)一年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还有一个月呢?

        5、怎样方便的记住大小月?(拳记法、儿歌)可以用喜欢的方法记大小月。

        6、我们认识了大小和二月,下面来练一练。

        24个月=( )年

        5年=(  )个月

        1星期=( )天

        小红到奶奶家作客,住了62天,正好2个月,这2个月分别是(  )月和(  )月。为什么是7、8月?为什么小红要住62天?

        (二)探索判断平闰年的方法

        1、知道了2月有28天或29天,下面进行竞赛,给一个年份,看谁能很快报出这一年2月天数和全年天数,请同学们拿出年历卡,准备好了吗?现在看屏幕。(从 1996年到2004年的年份随机出示)观察1996到2004年总天数,发现什么?(有365天和366天)天数是怎样算的?(平年:31×7+30×4+28闰年:31×7+30×4+29或365+1)为什么会相差一天,这一天差在哪个月?我们把2月为28天全年为365天的这一年叫平年,把2月为29天全年为366天的这一年叫闰年,看一看这里有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多人说)

        2、 再看看平润年的排列顺序,你发现了什么?(每4年一循环)如果把平、闰年除以4,结果会怎样?用1996、1997年试一试,你发现什么?那么你知道怎样判断平闰年吗?(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3、 判断闰年,先看左边的2个年份(1978年、1904年),算一算。

        4、 算一算1900年,(学生发现1900是4的倍数,认为是闰年),看1900年2月的月历,28天,说明1900年是平年,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个小知识(课件演示:闰年的来历)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小结公历年份是400的倍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现在谁能说1900年为什么是平年呢?2000年呢?2100年呢?

        5、 会判断了平年和闰年,下面来看,我们知道年月日是表示较长时间,有比年更长的时间单位吗?(1世纪=100年)

        (三)综合练习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好,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些礼物,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要想吃到水果必须先回答水果先生提出的问题。

        闰年的2月有( )天,全年有( )天;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 )天。

        请说说你出生在哪一年,那年的2月有多少天?

        今年全年有( )天,合( )个星期零( )天。

        单数都是大月吗?

        一年中有哪几个大月?

        1世纪是多少年?我们现在生活在多少世纪?

        怎样判断平闰年?告诉方法。

        2100年2月有( )天。

        (四)课外延伸

        1、 除了书本上,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 柠檬先生有个问题:东东已经16岁了,可是他只过了4个生日,你知道他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三、总结

        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送给同学们一首歌《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祝大家幸福快乐每一天。

        板书设计:

        年、月、日

        1世纪=100年

        大月(7个)1 3 5 7 8 10 12(31天)

        小月(4个)4 6 9 11(30天)

        2月 28天或29天

        平年:365天 30×12+7-2

        闰年:366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公历年份是400的倍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碰碰车、水上游船、猴子爬树?

        出示课件中的游乐场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生1:看到了过小火车、碰碰车?

        生2:玩过小火车的有20人。

        生3:碰碰车上也有8人。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数的。

        生3:我是算的。

        板书:2+2+2+2=8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么用乘法计算。

        2.探究新知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汇报:2+2+2+2+2+2+2=14。

        小结: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读吗?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5+5+5=15

        5?3=15

        3?5=15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5.拓展提升。

        加法算式: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或_____

        b.把练习九的1、2、3独立完成。

        课后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5个3 3+3+3+3+3=15 5?3=15 3?5=15

        7个2 2+2+2+2+2+2+2=14 7?2=14 2?4=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5+5+5=15

        5?3=15

        3?5=15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引入。

        1.师生谈话,通过谈话引出游乐场,并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十一放假,假期你们都去哪里玩了?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有一些小朋友利用假期去了游乐场,他们玩得可开心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好,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游乐场景图。

        2. 同学们,有的小朋友在玩摩天轮,有的小朋友在玩过山车,有的小朋友在玩小火车。我们先来看玩过山车的小朋友:过山车上每两个小朋友坐一个车厢,同学们看 (课件演示:用红色的圆圈把过山车上的小朋友两个两个圈起来。)我们一起来两个两个的数一数(师生共数)我们数了几个2?用加法算式怎么表示?板 书:2+2+2+2+2+2=12(边板书边问:几个2相加?6个2相加是几位小朋友?)

        3.我们再来看玩摩天轮的小朋友:摩天轮上每四个小朋友 坐一个吊厢,同学们看(课件演示:用红色的圆圈把摩天轮上的小朋友4个4个圈起来。)我们一起4个4个的数一数(师生共数)我们数了几个4?用加法算式怎 么表示?板书:4+4+4+4+4=20(边板书边问:几个4相加?5个4相加是几位小朋友?)

        4.我们接着看玩小火车的下朋友:小火车上每三个 人坐一个车厢,同学们看(课件演示:用红色的圆圈把小火车上的小朋友3个3个圈起来。)我们一起3个3个的数一数(师生共数)我们数了几个3?用加法算式 怎么表示?板书:3+3+3+3=12(边板书边问:几个3相加?4个3相加是几个人?)

        二、自主探究,认识乘法。

        1.观察写出的所有算式,启发学生发现相同加数算式的特点。

        同 学们,真了不起,解决了游乐场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意见,如果学生发现不了特点,教师可 引导:第一个算式每个加数都是几?第二个算式,第三个算式,每个加数都是几?)教师概括: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小结:像这样算式中,每个加数都一样,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加数叫:?相同加数?(板书),像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成?几个几相加?。

        2.让学生找一找每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3.引导学生用几个几来表达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算式。

        第一个算式,相同加数是谁?有几个2相加?(板书:6个2相加)第二个算式有几个相同加数?(一起数一数)相同加数是谁?那这个算式是几个几相加?(板书:5个4相加)第三个算式是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3相加)问:相同加数是几?(我们一起数一数)几个3相加?

        4.由困惑引发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6个2相加的算式:同学们,这是6个2相加,如果有100个2,加法算式怎么写?(学生可能说出把100个2加起来)想象一下,100个2相加,写起来会怎样?

        那我们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表示这样的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呢?你能用更简便的方法表示这个加法算式吗?(这里说的算式是:2+2+2+2+2+2=12)

        动脑想一想,同桌互相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方法,指名板演。(对于合理的方法给予鼓励)如学生能写出乘法算式6?2或2?6,教师给予鼓励表扬:你真了不起,和数学家们想的一样,数学家们就是这样表示的。

        如学生说不出,教师直接告诉学生:6个2相加,还可以这样表示:6?2=12(板书)

        5.揭示课题,顺学而导(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

        这是一种新的方法,乘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6个2相加我们可以用6?2=12来表示,那这里的6表示什么?2又表示什么?它们和原来的加法算式有什么关系呢?(看着加法算式想一想,说一说)

        小结:对,2就是原来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2,6表示有6个2,也就是2的个数,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这个算式就表示6个2相加(教师手指着前面板书的?6个2相加?来说)

        谁能向老师这样再来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多指几名同学说一说)

        6个2相加还可以这样表示:2?6=12

        这里的2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谁再来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小结:这两个算式中的2都表示原来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2,这两个算式中的6都表示相同加数2的个数,有6个2,这两个算式都表示6个2相加(教师手指着前面板书的?6个2相加?来说)

        这两个算式中间的符号叫什么?谁知道?(板书:乘号)

        乘号像什么呢?

        小结:乘法和加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乘法就是有这样的加法得来的,所以,数学家们把加号一斜就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符号?乘号。

        乘号怎么读呢?读的时候就读一个字?乘?,这个算式(6?2=12)怎么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6乘2等于12)

        第二个算式(2?6=12)怎么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2乘6等于12)

        同学们注意:乘号只读一个字?乘?,一起把这两个算式读一遍。

        同学们看,用乘法来表示这样的加法,感觉怎么样?

        小结:对,用乘法来表示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非常简便。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6.鼓励学生把其他几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巩固所学知识。

        你能把黑板上其他几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交流学生学习的成果,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的因数表示什么意思?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再次强调:像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用乘法计算非常简便。(板书:简便)

        三、简单应用,形成能力

        1.巩固练习

        2.闯关游戏

        四、反思回顾,总结收获:同学们,这一堂课上的快乐吗?想一想这节课你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有哪些收获?

       好了,今天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